
臺海網(wǎng)5月16日訊 據(jù)福建新聞頻道報道,母親對家人來說,是一個角色,又可能是很多個角色。照顧家人的時候,她像水一樣溫柔;而當家人遇到困境,她又如巖石一樣堅強。5月14日起,福建新聞頻道攜手福建恒申慈善基金會推出了"貧困母親"系列報道。今天,我們關(guān)注羅源一位腦癱兒的母親--張金妹,看她是如何獨自挑起家庭的重擔。
張金妹一家住在羅源縣城關(guān)西外路一間出租屋內(nèi)。早晨6點,這個家已經(jīng)開始忙碌起來。
張金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乖巧懂事,小兒子健康活潑。就在媽媽忙著給弟弟穿衣服、收拾房間的時候,讀初中的大兒子小銘拿出了復習材料,專心看著。
這天要考地理,小銘很認真地復習著提綱里的知識點。可就是這個勤奮乖巧的孩子,讓張金妹又心酸又自豪。小銘曾經(jīng)患有腦癱,所以,為了克服疾病給身體帶來的影響,小銘學習十分努力,每天都堅持早起復習。
張金妹說,大兒子懂事,不用我操心,讀書什么的都很努力,如今他的成績在年級排名中上水平。兒子的勤奮,張金妹看在眼里,她和丈夫也十分心疼這個兒子。6點20分,丈夫肖先生給一家人買回早餐。肉包子是給小銘的,家里其他人吃的是饅頭花卷。
吃完父親帶回的早餐后,小銘要去上學了。盡管腦癱治療效果不錯,但是仍然給小銘帶來了身體上的不便——他無法自己行走,必須由人攙扶或者扶墻。
每天早晨,兒子上學時的第一段路,都是由她如此這般一步一步引導著。
日復一日.......就是這樣,這條小路,從小銘上初中起,張金妹帶著他走了一年多。
照顧這樣的孩子已很不易,張金妹的擔子,卻因為丈夫去年打工摔斷腿后,變得更重了。
丈夫的腿傷直到不久前才初步恢復,卻無法干體力活了,養(yǎng)家糊口的重擔全落在了張金妹一人身上。
房租、水電......幾乎所有生活費全靠她在快餐店打工賺取,每天早上7點到晚上9點,張金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支撐著整個家。
因為自己不識字,想多賺點錢也沒辦法,因此,張金妹特別希望孩子能多受些教育,將來,能生活得更好一些。
為了讓小銘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樣讀書,一年半前,張金妹一家從家鄉(xiāng)霍口鄉(xiāng)搬到羅源城關(guān),讓小銘在民族中學念書。一家四口就在學校附近租了這間只有十多平方米的小屋。不過這樣一來,家庭負擔也加重了。
搬到出租屋后,每日為生活操勞的張金妹幾乎從沒在羅源玩過。從出租屋到打工的地方,張金妹步行要花費半個小時,這條路,她已經(jīng)走了一年半。在羅源城關(guān),這也是她認識的唯一的路。
這位樸實溫和卻又堅強的母親,感動著身邊許多人。
在兒子和旁人眼中。張金妹是獨力支撐家庭的"女超人"
但在她心中。兩個兒子是支撐她努力生活的全部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