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年從古渡口搬來的還有刻著“大明嘉靖乙卯東園吳建”古石塔,移到了村里最高的大王宮山上。文革期間,古塔被紅衛(wèi)兵推到江里,“七級浮屠”只剩留在岸邊的3級塔身和塔頂被移上山。
古渡口歷代均有修復(fù)
記者跟著老吳,來到江邊大榕樹附近、堤壩外的古渡口。這是一片堆沙的灘涂,有小船有白鷺有蘆葦,建筑垃圾已堆到?jīng)Q了口的堤壩外。
“那石條就是從這里搬上岸的,當(dāng)年古渡口的古道未完全破壞。有幾根大石條,一根接著一根,鋪成古渡口的古道,從岸邊一直延伸到江中,有20多米長。宋代端平年間的那塊在灘涂上,往上是‘元至正癸未重建’石條,再靠岸上是明代的石條,還有兩塊被泥沙所埋。”老吳回憶說。
這些石條由歷代修建,所以規(guī)格不同,但古石道只有一根石條寬。越接近岸邊,石條越寬,明代那根有2米多寬。
2003年,村里建古槐公園,老吳本想將古石條、古塔、古井、古槐、古民居都集中在一起。由于村民意見不一,所以運(yùn)上端平年間那塊石條后,就沒再去搬其他石條,如今都被埋在路底下,老吳后悔當(dāng)年沒有全都運(yùn)上來。

城門璧頭古渡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