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3月19日訊 據(jù)泉州網(wǎng)報道 農家少閑月,春耕人倍忙。經(jīng)過一個月的集中培育,近日,晉江市陳埭鎮(zhèn)閩禾一芳農場育秧工作已基本完成,一萬多盤育秧盤用防蟲網(wǎng)覆蓋著。記者采訪時,農場負責人呂建波正在查看秧苗生長情況。

農場里,流水線播種機、插秧機、拖拉機、收割機、烘干機等農用機械一應俱全。圖為呂建波查看育秧情況。 (陳起拓 攝)
從小耳濡目染 后來接手父親的農場
1986年出生的呂建波是南安霞美杏埔村人,他的父親呂方助是大名鼎鼎的種糧大王。1985年,呂方助到晉江陳埭承包土地,創(chuàng)辦了農場,因產糧多、貢獻大,多次被農業(yè)部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大戶”。
呂建波從小跟父親在農田干活,耳濡目染,對田地有感情,他考慮到現(xiàn)在已是科技種田、規(guī)?;鳂I(yè),加之政策扶持力度大,農業(yè)發(fā)展前景可觀,因此高中畢業(yè)后就義無反顧回農場當農民。“同學都說現(xiàn)在哪有年輕人種田的,種田又苦又枯燥。但哪個行業(yè)不辛苦呢?而且,種田其實也挺有樂趣的。”
2014年,小呂接手父親的農場,主要是種植雙季水稻和冬種蔬菜。最長的時候在田地里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從早忙到晚,最忙的是每年4月插秧季,還有每年7月、8月‘雙搶季’。”
在小呂的農場里,流水線播種機、插秧機、拖拉機、收割機、烘干機等農用機械一應俱全。他說父親做農業(yè)主要依靠工人,完成水稻種植全流程需要雇傭40—50名工人,他主要依靠機械,完成水稻種植全流程只需兩個工人。“像這臺久保田收割機,損失率低,一小時最快可收割10畝地,如果換成人工,15個工人花一天時間才能收割10畝地。”
自產自加工自銷 打造自有品牌
選種子方面,呂建波也同樣重視。他選擇在農場種植國內有名的香稻品種。香稻品種與普通稻的差異,在于香稻中含有香味基因,煮的米飯能香溢四鄰,滿足“色、香、味”俱全的感觀體驗。為了選出適合在本地種植的香稻品種,他前往寧化、廣西、江西等香稻主產地考察,最終選出了最適應本地土壤和氣候的品種。“一年一畝可收1200斤,主要銷售到本地市場。”
2016年,為了成為一個合格的高素質農民,呂建波參加了福建農林大學高素質農民大專班,學習農業(yè)管理方面的知識,如今已完成三年大專學業(yè),進入本科班學習。
2020年,呂建波又在磁灶承包了550畝土地,種植高產的水稻。同時,他還大膽嘗試在自己的稻田里養(yǎng)起了魚,建立魚稻共生的生態(tài)循環(huán)體系,成了晉江農業(yè)魚稻共生生態(tài)循環(huán)體系“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此外,呂建波還買了碾米機,將收成的稻谷碾成大米,逐步走上大米自產自加工自銷的模式,打造自有品牌。“未來,我希望能種出更好的水稻,生產出更好吃的農家大米。” (記者 許雅玲 實習生 黃詩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