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顧

泉州晚報部分相關報道版面
●7月26日18時,在晉江龍湖鎮(zhèn)衙口海邊,12歲的河南男孩小謝被海浪卷至離岸邊200多米遠的海里。危急時刻,在海灘上騎馬的蔡良興、施國慶先后騎馬沖進海中奮力救起男孩。事后,蔡良興、施國慶被晉江市見義勇為協(xié)會確認為“見義勇為”勇士(詳見泉州晚報8月4日第六版)。
●不幸的是,隨主人下海救人的兩匹馬“888”“馬莉”因此得病,高燒不退。獲救孩子的母親趕去探望病危的馬兒時聲淚俱下(詳見泉州晚報8月13日第七版)。

●為挽救“英雄馬”的生命,蔡良興向社會公開求助。遺憾的是,雖經(jīng)中國馬業(yè)協(xié)會馬匹醫(yī)療專家組深夜緊急連線給予治療方案,兩匹馬兒仍因肺部感染病重不治,于8月13日凌晨3時許相繼去世(詳見泉州晚報8月14日第七版)。

●令人感動的是,中國馬會多家會員單位希望通過捐贈馬匹的方式,幫助痛失愛馬的馬主。感同身受的新疆馬主巴哈木拉提決定向“英雄馬”主人贈送一匹伊犁馬(詳見本8月17日第四版)。
●不幸病亡的兩匹“救命恩馬”被追授“勇為功勛馬”稱號,這也是泉州市首例獲此稱號的馬兒(詳見泉州晚報8月18日第四版)。
●9月10日,兩匹捐贈的“天馬”從新疆昭蘇裝車啟程前往泉州晉江,跨越萬里,延續(xù)一場愛的接力(詳見泉州晚報9月12日第二版)。

●“萬里駿馬送深情”,經(jīng)過運輸車輛5天5000多公里的長途跋涉,馬兒順利抵達晉江,接班因救人生病而去世的“英雄馬”(詳見泉州晚報9月15日第四版、9月16日第五版)。
媒體關注
因為下海救人,蔡良興和施國慶被網(wǎng)友親切稱為“騎馬大俠”。奇跡未能出現(xiàn),兩匹“英雄馬”不幸病亡。泉州晚報新媒體推送兩匹救人馬兒去世的消息后,不少網(wǎng)友留言表達不舍之情。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以《心痛,還以為能救好,望厚葬!》為題進行了報道,央視新聞等央媒也第一時間在各自的官方公眾號進行推送。
熱心馬主贈送小馬駒的消息在網(wǎng)上引起廣泛關注,人民日報和新華社微信公眾號均推送消息《愛的傳遞!新疆馬主向“救命恩馬”騎手送馬駒》,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的推文為《“救命恩馬”走了,新疆馬主出手了!》。得知好心人贈馬的善舉,網(wǎng)友紛紛點贊:這是真正的“寶馬贈英雄”。
央視新聞直播間也以“接棒‘救人恩馬’、新疆‘天馬’啟程出發(fā)”為主題進行了報道。昨日的贈馬儀式現(xiàn)場,二三十家主流媒體通過直播、微信推送等方式,將這個愛心故事傳遞到全國各地。(記者 張曉明 蘇凱芳)
短評:山海有情 人間有義
驚濤駭浪、千鈞一發(fā),即便素昧平生,卻仍然奮不顧身蹈險相救;天山腳下、東海之濱,縱使萬里相隔,卻依舊涌動著暖人心扉的濃濃深情。山海有情、人間有義,“情義”二字在“騎馬救人”與“萬里送馬”的新聞事件中,得到了最直觀的注釋。
包括“騎馬救人”在內(nèi)的各種見義勇為行為,都是不假思索的挺身而出,都是人性高光的瞬間綻放。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性本善”的本能使然。因此,在點贊見義勇為的同時,我們更應當思索另一個命題——如何保障好見義勇為人員的權益,怎樣將這種個體身上“善的本能”固化為全社會崇德向善的強大共識與共同習慣,形成全社會崇尚英雄、善待英雄、爭當英雄的良好風尚。
毫無疑問,圍繞“英雄馬”的一系列后續(xù)行動,恰是對這一命題的生動解答。從請名醫(yī)為馬治病、到關懷慰問馬主人、再到如今的萬里送馬,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注關愛早已超越了“騎馬救人”事件本身,成為一場充滿正能量的真情接力賽。尤其是“萬里送馬”中展現(xiàn)出的民族兄弟情義,更是讓人禁不住為之喝彩點贊。
“讓全社會充滿正氣、正義。”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見義勇為工作寄予的殷殷期許,同時也是我們每個人對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孜孜追求。因為,當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有人伸出溫暖無私的援手,這正是人世間最讓人熱淚盈眶的幸福,更是一個充滿正氣、正義的社會最鮮明的標志。(文/薄魯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