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巷32號
信徒捐獻房屋 修建基督教禮拜堂

▲深巷中的教堂
深巷中也有教堂。金剛巷32號是基督教禮拜堂,這里原為平屋且十分簡陋,后由信徒捐獻舊房屋改建而成。
《泉州海絲史話》記載,基督教派別中有一分支別稱“小群”,即基督徒聚會處,1935年由蘭進陽、蔡志崇從廈門傳入,先后在泉州市區(qū)金剛巷、惠安縣的東園、晉江縣的青陽及石獅等地設(shè)有聚會處。
據(jù)介紹,基督教派別中的“小群”傳入泉州后,最初在市區(qū)西街孝感巷信徒家中聚會。1938年,信徒捐獻舊房屋修建教堂,會址設(shè)在金剛巷。當時,位于教堂旁的金剛巷22號,陳國珍家人就曾捐獻出洋樓的廚房。
如今,這個基督徒聚會處,面積約80平方米,一層作為輔助用房,包含辦公室等,二層是大堂。信徒們周日上午9點進行主日敬拜,周三下午舉行禱告會,周四上午唱詩讀經(jīng),周五晚上聚會。
金剛巷15-17號
洋樓花磚和槍洞 揭開古巷流金往事
金剛巷尾,有一座幾近淹沒在現(xiàn)代樓群中的洋樓,斑駁的外墻卻難掩舊日輝煌?;ùu、滴水獸、六角亭仿若穿過時光隧道,為我們揭開一段賴氏經(jīng)商、發(fā)家、起大厝的流金故事。
這座建于民國時期的賴氏洋樓,花磚鋪出了賴家人的拼搏往事,大門天花板留下的槍洞,記錄了勇斗匪患的特殊歲月,最特別的是與洋樓連為一體的六角亭,曾是巷中人家最羨慕的優(yōu)雅所在。
杉行老板發(fā)了家
上等杉木蓋起洋樓
洋樓坐東朝西,側(cè)門門額刻有曾遒的題字,上書“民國廿二年季秋立 潁川衍派 振仲曾遒”。曾遒是泉州歷史上最后一名舉人,他工書法、精詩詞,在中山南路一帶的古厝洋樓留下不少墨寶。
踏進洋樓,門和窗、天花板、墻壁,放眼望去皆是厚厚的杉木。一樓客廳地板,閩南紅色方磚仿若洗盡鉛華;隔壁房間里的舶來品花磚,植物花卉錯落有致,鋪陳出明快的韻律,是洋樓最明亮的一筆。正大門前的石埕,一盆盆被精心照料的盆景,高低有序地擺放著。洋樓二樓的外墻上,嵌著一只“蝙蝠”浮雕,蘊涵“福從天降”之美意。
66歲的賴先生,從政府部門退休后,守著祖上的基業(yè),閑來侍弄盆景。因著父輩們的口耳相傳,賴先生才知曉,祖籍洛江羅溪的賴氏族人原本以經(jīng)營杉木業(yè)為生,到了曾祖父賴金差時,杉行生意愈發(fā)大了起來,在伍堡和中山路一帶十分有名。經(jīng)商富起來的賴氏先輩,在臨近商鋪的金剛巷買下地,蓋了祖屋,建起了倉庫,把市井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時針撥回1933年,賴金差的兩個兒子共同出資建起這座洋樓。在創(chuàng)建之初,賴家人選用自家的上等木材,使得整座洋樓處處可見厚杉木,一派自然古樸。洋樓內(nèi),每層樓各有四間房,前后均有廳堂,后落還有花園,以及一口永不枯竭的水井。
巧留槍洞防匪患
救濟貧苦有善心
“水泥是從南洋運過來的,花磚是從日本運過來的。”在賴先生眼中,昔日的洋樓,細節(jié)上處處凸顯雅致和實用。比如,洋樓正大門右側(cè),立有一座兩層樓高的六角亭,亭子外墻的花磚美輪美奐,亭子轉(zhuǎn)角刻有雕飾精美別致;比如,洋樓正大門,甚至是每個房間門口,皆留有槍洞,有的房間甚至有4個門。
“槍孔和多個房門,都是為了防抗土匪和小偷。”順著賴先生的視線,抬眼望去,大門天花板留有兩個圓形孔洞,告訴來者這里或許曾經(jīng)歷過槍林炮火。
賴金差育有四個兒子,子孫繁衍眾多,最多時,全家六七十口人都住在洋樓及護厝里。人丁興旺,一度令洋樓擁擠不堪。于是,賴家人拆掉護厝和倉庫,在空地上建起兩座現(xiàn)代樓房,原本只圍鐵欄桿、四周通透的六角亭,也被砌起水泥墻,搖身一變成為房間。
清末民國時期,伍堡街一度是木材集散地,賴家的杉行就開在伍堡街上。富起來的賴氏族人不忘本,遇上鄰居困難者,他們常拿出柴米鹽錢救濟。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賴家不再從事杉木生意,他們或自謀生路,或分到百貨公司上班。而今,賴金差和兒子們的經(jīng)商傳奇不再,洋樓的磚瓦里漸漸透出幾分滄桑,讓人忍不住慢下腳步,細細品味。
(來源:泉州網(wǎng) 本期執(zhí)行:張素萍 陳小芬 王柏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