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營百貨“荷蘭式拍賣”轟動全國
近20年軍齡養(yǎng)成了吳天助雷厲風行的辦事風格,他擬定了鐘樓百貨的開辦原則:人無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新,人新我廉。他親自帶隊到全國各地,與1200多家企業(yè)掛鉤簽約,接著擴張柜臺,將商品品種增加到18000多鐘。由于價廉物美,品種齊全,鐘百深受泉州老百姓的喜愛。
不得不說,吳天助雖然是軍人出身,卻有非凡的商業(yè)思維。上世紀80年代,全國的商業(yè)氣息還不夠活躍,他在鐘百策劃了一系列商業(yè)活動——
1988年1月,舉辦“萬件年貨優(yōu)惠大酬賓”活動。
1988年2月,舉辦“貨真價實有獎讓利銷售”活動。
1988年4月,舉辦“夏令商品聯(lián)展暨有獎銷售”活動。
1988年6月,舉辦“商品處理大拍賣”活動
……
就是1988年6月的這項“商品處理大拍賣”活動,不僅在省內外引起轟動,甚至引來海外媒體報道。因為當時鐘樓百貨屬于國營,進行商品拍賣這一新鮮、大膽的舉措,屬于第一個吃螃蟹的行為,《人民日報》《中國商業(yè)報》《經濟參考》《羊城晚報》等紙媒紛紛報道,中央電視臺、福建電視臺,甚至日本NHK電視臺也進行報道。

日本NHK電視臺播出的《海上絲綢之路》第11集《帆船駛向海之都(泉州)》中,出現(xiàn)一個穿短袖工作服的年青人,他左手拎著錄音機,右手拿著擴音喇叭,站在鐘百門口進行“商品處理大拍賣”。這個年青人就是鐘百員工許建輝。

面對從未見過的當街商品拍賣活動,泉州市民感覺新奇有趣,紛紛笑著砍價。一臺原價700元的錄音機,叫價300元,市民們喊著:“250元吧!”
據(jù)在鐘樓附近長大的鄭福海介紹,這一拍賣活動不僅在當時引起轟動,而且還很有新意。一般拍賣都是英式拍賣模式,拍賣者出一個底價,下面的人不斷加價,以最高者勝出。而鐘百的這種模式是少見的荷蘭式拍賣,拍賣者出一個價,然后不斷降低價格,誰出手快就是誰的,因為擔心價格太低被別人搶走,買家往往達到心理預期就會出手。
據(jù)鐘百員工回憶,當時還是上世紀80年代末,并不知道在專業(yè)上還有這樣的劃分,自己摸索出來的“套路”竟暗含經濟學規(guī)律。

NHK電視臺配上當年活動負責人的介紹字幕,全國的國營百貨公司基本都是“不二價”,鐘百舉辦拍賣活動,在全國實屬罕見。

鐘百當年的兩名員工許建輝(左)和王端立。
許建輝回憶,1981年,他從部隊復員,來到鐘百工作。當時吳總經理讓他在好幾個柜臺鍛煉,印象最深的是吳總經理對他說的一句話:“柜臺做多了,大腿就綁著大樓,走到哪里都想著大樓。”在這種氣氛下,公司上下都很拼。進行拍賣活動時,鐘百每天都會將商品擺到大樓外拍賣,晚上還有夜市,一直持續(xù)到晚上10點左右。當時日本NHK電視臺來泉州拍紀錄片,他自己被拍進鏡頭還不知道,直到幾年前看到視頻,才知道這件趣事。當時市場經濟還沒正式展開,吳總經理在拍賣決定書上簽字,也是冒一定風險。這一符合市場規(guī)律的商業(yè)活動引發(fā)的轟動,可想而知。據(jù)他后來了解,當時NHK電視臺來泉州拍攝,并不知道鐘百在舉辦拍賣活動,而是偶然遇到,感到十分驚奇,便記錄下來,放在泉州專集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