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網(wǎng)12月6日訊 作為泉州最早開發(fā)的街道和區(qū)域、市區(qū)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區(qū),西街是談起泉州城市就繞不開的地標性建筑。自唐朝“列屋成街”起,到如今已超過1300年。宋元時期,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城市,不少來此經(jīng)商或定居的波斯、阿拉伯等海外商人游走在古街上,史稱“市井十洲人”。古代泉州以西街為起點,逐漸向外開拓發(fā)展。
西街歷史文化街區(qū),東起中山路,西至城西路,北到城北路,南到新門街,保護面積達120公頃。不同的地域文化在這里交流、匯聚。如今,巍然矗立的開元寺雙塔、被熙熙攘攘人流包圍的鐘樓、默默佇立在井亭巷深處的城心塔、宋代管理皇家子弟的南外宗正司、全國僅有的董楊聯(lián)宗史跡董楊大宗祠、民國時期的西式洋樓,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筑符號原真保留下來。整個街區(qū)就像一座穿越時空的博物館,形成獨特的文化肌理格局。
西街有隨處可見的寶藏,更保留著濃郁的生活煙火氣息。近年來,“古城文化復興計劃”拉開了西街街區(qū)保護發(fā)展的大幕,“西街綜合提升工程”也納入古城生態(tài)修復城市修補“七個一”工程,遵循“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這份流轉(zhuǎn)千年的鄉(xiāng)愁將綿延不息。

千年來歲月流淌,西街仍保留著傳統(tǒng)的模樣。
朝圣之地 包容的世界宗教大觀園
史料記載,西街列屋成街始于唐開元年間(公元714—741年),東起雙門前(即今鐘樓下),西至唐故城西門素景門(即今孝感巷口)。
公元905年,泉州刺史王延彬治理泉州時,拓展城區(qū)范圍,西街因拓城延伸至今日的甘棠巷口。到了五代南唐保大年間,清源軍節(jié)度使留從效對泉州城重加版筑,西城門(彼時稱“義成門”)又移到今天的西街西端與城西環(huán)路交叉路口,西街總長得到很大的延伸。至此,西街路線基本定型。1923年拓改馬路,西街沿街建筑隨著時境變遷,逐漸成了現(xiàn)在的樣子。
十三四世紀的泉州,以“東方第一大港”的寬博胸懷,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賈,各種宗教文化和宗教藝術也得以在此無拘束地交流、傳播。隨著泉州海外交通的發(fā)生、發(fā)展、繁盛,外來宗教如佛教、印度教、摩尼教、基督教、猶太教等,以及中華傳統(tǒng)的儒教、道教,在這片自由的土地上扎根、成長。
在西街,佛教寺院開元寺與基督教堂并立,訴說著多元文化融合的故事,構(gòu)成了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除了東西雙塔,開元寺至今還留存著豐富的宗教文物。以印度教為例,開元寺里的大雄寶殿月臺前須彌座的束腰下面,有73尊印度獅身人面像浮雕;殿里24尊飛天妙音鳥與古印度文化息息相關;殿后廊兩側(cè)古印度教石柱雕刻著古印度教傳說故事,出現(xiàn)了毗濕奴等形象,是歷史上中外友好往來的形象見證。
“這些年有不少印度人來‘尋根’,尋訪自己祖先留下的寶貝。有位在廈門工作的印度學者專程來到開元寺,看到獅身人面像浮雕時淚流滿面,激動地說能在中國親眼看到了歷史書上記載的實物,覺得親切又感動。”閩南文化研究學者、閩南語作家洪泓是地道的西街人,對于開元寺歷史和文物頗有研究的他接觸過不少專程前來尋訪的外國人,“很多外國人都驚嘆這些只能在國外博物館的玻璃柜里隔著看的東西,在開元寺隨處可見,贊嘆這里是一座包容的世界宗教大觀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