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qū)巴士“小白”穿梭于大街小巷,為往來人群提供出行便捷。 (莊麗祥 攝)
“小白”司機楊美金
爭取更多時間服務(wù)游客
古城魅力日益彰顯,外地游客紛至沓來。輕盈小巧的社區(qū)巴士“小白”再次發(fā)揮古城交通運輸主力的作用,從上午6點開始“當班”,穿梭于大街小巷,為往來人群提供出行便捷。
楊美金是“小白”司機中的一員。國慶期間,親戚家里有喜事,她沒有請假,繼續(xù)堅守在崗位上,“平時我就不怎么請假,親戚們也能理解”。她說,“我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來做,特別快樂。”秉持著這種理念,楊美金一旦坐在方向盤前就非常用心,連午飯時間都控制在15分鐘之內(nèi),爭取更多時間服務(wù)游客。
司機之外,楊美金還兼職當起了“導(dǎo)游”,面對游客“哪里好玩?”“泉州有啥小吃?”的咨詢,她總是熱情地介紹景點、游覽路線,范圍不局限于古城,對各縣(市、區(qū))的景點、特色也大力推薦。“每次聽到乘客說‘國慶快樂’‘謝謝’時,我都很開心,這就是工作動力吧。”她說。
項目工人張一祥
研究攻克跨海大橋施工難題
為了搶工期、抓進度,福廈客專6標段的工人們也堅守在施工第一線,忙碌而有序地工作著:泉州灣跨海大橋現(xiàn)場,工人們正在捆扎鋼筋,助力主塔緩慢攀升;隧道里,工人正在安裝防水板,為錦峰隧道的貫通保駕護航;鋼筋加工場里,電焊工們正在緊張有序地焊接材料。
來自江蘇鹽城的木工張一祥,負責泉州灣跨海大橋主墩右幅塔肢的模板加工、拼裝、固定。“這座大橋的施工是我做過的最難的。”張一祥說,原因在于塔柱形狀多異、造型復(fù)雜、精度要求高且鋼筋量大,增加了模板加工拼裝和加固的難度。“有難度就多花點時間研究。”他言語中透著笑意,“能為國內(nèi)首座跨海高鐵建設(shè)貢獻綿薄之力,我倍感自豪,辛苦也值得!”
□記者 吳麗嬌 通訊員 占雨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