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寨王許仁塑像
義軍營地 寨王傳奇
南安康美蘭田村內有山,山巔之上有明末清初的寶興寨遺址,其南面還有分寨先鋒寨遺址。傳說,明末清初社會動蕩,百姓安居無著落,志士許仁在寶興寨聚義高舉義旗,吸收寨眾。許仁堅持“除暴安良”,在動蕩的時局下,周邊百姓對其大為依賴,義軍也因此不斷壯大。據(jù)說,寶興寨下有17個分寨,許仁義軍規(guī)模大、影響廣。
然而,筆者未在《泉州府志》《南安縣志》等史書中查獲關于許仁義軍的記載,故這支起義軍的故事是否屬實,殊難判斷。不過,在寶興寨遺址處,早年就興建了一座寨王宮,用來奉祀寨王許仁,足見當?shù)厝藢υS仁義軍傳說深信不疑。閩南古時多山寨,但為寨王建造宮廟,確屬罕見。寨王宮的建筑大方端正,雄渾的氣勢下另有一份內斂。宮后一花崗巖巨石斜立人間,石上有一黑褐色“寨王印”,相傳是寨王許仁青年時受人威脅后,發(fā)怒一跺留下的腳印,算來也有數(shù)百年歷史了。
寶興寨下方不遠,有一處“泉眼”。奇的是,這“泉眼”坐落在大約4米高的巨石之上,而且里面的泉水長年不涸,甚是神奇。漫步寶興寨,寨左與寨后各有護亭,亭中對聯(lián)寫道:“一灣碧水鱗波潺謐峰前繞;滿目青山翠竹松聲盤中蘊”“松柏盛,五虎嘯朝仰起雄風;翠竹附,尊獅吼顯威展英魂”。古時寨下相傳有一虎洞,每天虎嘯聲高低起伏,而寨王許仁猶如雄獅踞于山寨,又是何等威風凜凜。這兩副對聯(lián)寫出了寶興寨周邊的風光,并暗示了這里曾有的義軍故事。
山寨曾經(jīng)的人聲鼎沸早已遠去,而今漫步寶興寨,埕、道、亭皆十分干凈,風光清麗,有著一份難得的靜謐。在寨內,明崇禎年間留下的馬槽、古時山寨兵士的練功石、道旁的龜形石等物皆默然靜立,它們靜得讓人心情放松,靜得讓歲月更加嫻雅。

連理寨內的明代石室
兩寨相連 唇齒相依
南安霞美沃柄村,原名澳溪村,其四面環(huán)山,村內清溪流淌。沃柄村周邊最高山上有一古寨叫“連理寨”,當?shù)厝诉€稱它為“巖寨尾”。說起連理古山寨,最傳奇的當屬它的寨規(guī):“入寨不殺人”。相傳,舊時該山寨曾有土匪長期盤踞,后亦有百姓遷入居住。為了維護寨中和平,阻止殺戮,民、匪相互約定:寨中嚴禁刀戈相向。死敵或仇家,不管有多大矛盾與冤仇,一旦進入寨內,便不能再相互戕害、行兇殺人了。這算是當年民、匪之間的一條鄉(xiāng)規(guī)民約。
這個古寨實為兩個山寨組成,并用邊門連接,所以才被稱為“連理寨”,亦有兩寨唇齒相依的意味。而今,連理寨中的一寨舊址被改建為觀音院,其內奇石不少。從山寨遺址看,似乎在四方角落里曾有多個瞭望臺。另有一處開裂大石,如被劍劈一般,窄見之下不免驚心動魄。古寨有內寨與外寨之分,目前寨墻、寨門部分保存完好,面積各約一個足球場大小。據(jù)觀音院現(xiàn)主持法凈講述,連理古寨與北宋名相韓琦的母親連理有關。在泉州,生韓宮、連理巷、七里庵等皆與韓琦及其母連理有關。而這連理寨傳說為連理年輕時獨自居住過的地方。相傳,連理曾至此地,本欲跳崖自盡,卻被一位尼姑所救,于是隱居于連理寨一段日子。此說法的真實性無從考證,但連理的惟美故事流傳甚廣,是不爭的事實。
沿寨下山,在舊時的古道上有一方“萬梅鄉(xiāng)”古石刻,石上另有“坡山書”字跡。沃柄自然村原屬云臺,唐末五代時期,該地以種植萬畝楊梅而揚名于外,曾被當時的泉州刺史王延彬稱為“萬梅鄉(xiāng)”。據(jù)傳,王延彬曾在云臺附近蓋“云臺別墅”“望梅亭”,開辟梅村十里。每年楊梅成熟之時,王延彬便會邀請當時在泉州招賢館中寓居的名士、賢達一起到云臺賞梅,并且賦詩、酣飲,好不痛快。

“義和門”三字據(jù)說鐫于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
義和之寨 以和為貴
關公寨位于一處山峰上,又名“義和寨”,其地歸屬南安官橋鎮(zhèn)嶺兜村。嶺兜村位于梅花嶺南麓,是革命老區(qū)。義和寨寨門上有古樸刻字“義和門”,據(jù)說鐫于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一棵高大的榕樹攀上了正面的寨墻,其根須如同無數(shù)爪子牢牢抓緊墻石,給人以生命堅韌的感覺。
義和寨內怪石錯疊,石上布滿斑斕的歲月之痕。寨中有一古廟,守廟老人稱:此山名為“籍山”,該廟所奉之神為關羽,此地流行關帝信仰,故這里寨子古名關公寨。義和寨古時曾有一方摩崖石刻名曰“有鳳來儀”,可惜早年被人盜走。
對于義和寨名稱來歷,民間傳說:李世民登基不久,派遣了大將程咬金到此平叛。程咬金擒得三賊首,鑒于他們沒傷害過人命,程咬金以和為貴,只嚴厲訓責令他們痛改前非,便予以松綁。三賊首感恩,率眾加入唐軍。程咬金也把此地山寨名稱改為義和寨,并派兵扎守。后來,該寨在當?shù)卮迕竦挚官量苋肭謺r,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流光一瞬,華表千年。歷史長風掠過,在義和寨里,無數(shù)世人的夢想與故事似乎盡皆凝固在了青石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