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月21日訊 據(jù)泉州網(wǎng)報道 地名的背后,往往蘊藏著一地的歷史淵源、文化底蘊和民俗風情。即將到來的農歷新年是“豬年”,您知道泉州有多少帶“豬”的地名嗎?它們又是緣何得名的?
近日,記者在查閱大量泉州地名錄及資料后粗略統(tǒng)計,泉州帶“豬”的地名10余個,主要集中在惠安、安溪和永春的鄉(xiāng)鎮(zhèn)。其中安溪多數(shù)是自然村名,而惠安多是山名。

位于泉州泉港的一塊豬形石頭(CFP)
泉州含豬地名較少 惠安最多均為山名
近日記者前往泉州市民政局,翻閱了1981年和1982年出版的泉州市區(qū)及各個縣(市、區(qū))的地名錄,通過多個渠道了解這些地名的緣由。
相比傳統(tǒng)十二生肖中的“龍”“牛”“雞”等,大泉州范圍內帶“豬”的地名明顯較少,全市范圍內只有10余處,且大多分布于洛江、惠安、安溪、永春、泉州臺商投資區(qū)的鄉(xiāng)鎮(zhèn)。經(jīng)初步統(tǒng)計,全市帶“豬”的地名中,惠安有6處、安溪4處、泉州臺商投資區(qū)3處、永春2處、洛江1處。
《惠安縣地名錄》顯示,惠安涂嶺的“土豬坑”海拔384.9米,“豪豬空”山海拔471.2米,“死豬頭山”海拔347.6米;而惠安黃塘鎮(zhèn)有座“豬母石”山;惠安螺陽也有“豬母山”。
泉州臺商投資區(qū)張坂鎮(zhèn)帶“豬”地名有3個,分別是海拔147.1米的豬母石山、高僅60米的“豬頭山”和名為“豬肝石”的小山。
安溪含“豬”的地名有4個,皆是自然村,也稱作自然角落,這些地方都只有幾戶人家;永春帶“豬”的地名有2個,一個是位于永春達埔的“豬槽潭水庫”,一個是位于永春東平的“豬頭壟”山。
因山形或傳說得名 惠安“豬母洞”傳說能出米
泉州市民政局地名科有關負責人介紹,全市帶“豬”的地名并不多,這些地名的得來大多有幾種原因:有的是原來在那個地方養(yǎng)豬或殺豬,有的是因為山形地貌像豬,有的則與神話傳說有關。
例如安溪城廂有個叫“豬寮”的自然村,就因1958年勤內大隊在此建棚寮飼養(yǎng)生豬而得名。而在安溪縣虎邱鎮(zhèn)和劍斗鎮(zhèn)分別有個豬母穴自然村,其中位于虎邱的豬母穴因山形似一臥姿母豬而得名。而在龍門鎮(zhèn)有個“風豬母”,原稱封豬母。據(jù)資料顯示,明初陳氏先人到此地開發(fā)時,發(fā)現(xiàn)其地有一塊石,形似母豬,建厝時即將此石定點于大廳中,意為封住母豬,才會六畜興旺,后遂稱風豬母。
有意思的是,惠安輞川有個坊間皆知的“豬母洞”,這里流傳著“石豬出米”的傳說。“豬母洞”也叫虎嶼巖,是惠安縣文物保護單位。據(jù)傳,山中曾有一得道成精的石豬母,昔日能知僧人、香客的數(shù)量,能按來人多少從屁股小洞中流出足夠的白米來,供山上之人食用。后因一貪婪僧人企圖把石母豬屁股擴大,以得到更多的白米,哪知鐵鏨一打進,靈竅變“死穴”,從此絕了米源,因此虎嶼巖得名“豬母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