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年干粗活,李翠榮的雙手滿是傷痕。
種養(yǎng)有成 獲得鄉(xiāng)里支持幫扶
說話期間,李翠榮端來茶水。見到她的手時,記者有些震驚,難以想像這是35歲的她應該擁有的。她的雙手手掌結滿了老繭,由于長年累月干重活,手反復裂開又愈合,斑駁交錯,已經變成一條條黑色的疤痕。“家里目前種植水稻4畝,生姜、魔芋5畝,地瓜1畝,還養(yǎng)了豬、羊、雞鴨,竹鼠、兔子等。只有我們兩個人在打理,我年紀大了,她的負擔更重些。”說起這些,蘇培南飽含心疼。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2015年,因李翠榮種植的生姜顏色好、外形美,單株重達7.8斤,在“大銘生姜王”的比賽中獲得了銅獎。由于大銘鄉(xiāng)的自然條件十分適宜種植生姜,鄉(xiāng)政府便引導她規(guī)?;N植生姜,并與多個部門協(xié)調,為他們一家爭取到6000多元的啟動資金。同時,指派鄉(xiāng)里的農業(yè)技術人員與他們一家結成掛鉤幫扶對子,全程跟蹤指導。

李翠榮正準備飼料喂豬
思念兒子 說不出聽不見最苦
幾年前,李翠榮上山砍柴,被一條蛇咬傷了腿。由于不能說話,不會寫字,又不想太麻煩公公,就忍痛繼續(xù)干活。誰知后來腿越腫越大,插秧時差點暈倒在田里,所幸村民見到后趕緊通知蘇培南,并送她就醫(yī)。
“她是個很好的姑娘,受過很多苦,比許多人都堅強。”蘇培南說,“唯有一件事情會讓她流淚,就是想念兒子的時候。”
2008年,孩子到了上學年齡,因為鄉(xiāng)里沒有學校,丈夫就外出一邊打零工,一邊帶孩子上學,李翠榮則留在家里一邊照顧公公一邊發(fā)展種養(yǎng)業(yè)。“她聽不見,也不會說話,沒有辦法和在外上學的兒子電話溝通,這讓她十分痛苦。他們半年才回來一次,有時候她想念兒子,就會睡不著覺。看到她這樣,我也十分心疼,但又很無奈。”蘇培南說,目前兒媳的愿望就是可以時常見到兒子,但由于家中裝不起網絡,連視頻通話也成為奢求。
“孩子小時候每次打電話回家,都會問我,為什么媽媽不能說話呢?”說到這,蘇培南向兒媳比畫著,兩人一臉惆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