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大眾的嗅覺感知
平日里,這些嗅辨員不是只做聞臭氣的工作,他們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在有嗅辨任務(wù)時才成為嗅辨員。
小康介紹,嗅辨第一步就是要到室外采集惡臭氣體樣本樣品,使用的是用潔凈空氣清洗過的采樣瓶。采集到的樣品在隔光條件下最多只能保存24小時,為避免氣體發(fā)生化學分解,樣品當天帶回實驗室后就要盡快進行檢測。
“嗅辨時,必須身上不沾任何異味,而且要保持好的精神狀態(tài),才能聞出準確數(shù)據(jù)。”小康說,嗅辨員在進入實驗室時必須“無味”進入,女性化妝、噴香水都不允許,避免其他氣味帶入實驗室干擾檢測結(jié)果。
要測定惡臭氣體濃度,使用的是三點比較式臭袋法,一次需要6名嗅辨員參與,每名嗅辨員分發(fā)三只無臭袋。由一到兩名配氣員,在單獨的配氣室負責將三只無臭袋中的二只充入過濾后的無臭空氣,另一只則按一定稀釋比例充入無臭空氣和被測惡臭氣體樣品供嗅辨員嗅辨。
當嗅辨員正確識別有臭氣袋后,再逐級進行稀釋、嗅辨,直至稀釋樣品的臭氣濃度低于嗅辨員的嗅覺閾值時停止實驗。最后根據(jù)嗅辨員的個人閾值和嗅辨小組成員的平均閾值,通過公式求得臭氣濃度。再交由相關(guān)部門判定惡臭濃度是否超標。
這樣看來,大家也許會認為,嗅辨員的鼻子都是靈敏異常,其實不然。
“鼻子也不能太靈敏,要能代表普通大眾的嗅覺感知,才能真實客觀反映臭氣濃度。”小康說,鼻子特別靈敏的人,在別人沒有聞到臭味時就聞出臭味,這種情況并不能定性有臭味超標。
“聞臭師”并非高危職業(yè)
據(jù)了解,“聞臭師”的工作范圍非常廣,可以對工廠企業(yè)的治污進行驗收,也可以對公廁、河道、餐飲單位等場所散發(fā)的臭味開展鑒定。
垃圾處理廠、化工廠、農(nóng)產(chǎn)品加工企業(yè)等,都是容易產(chǎn)生臭味的單位,也容易接到群眾的投訴,管理部門一般都會邀請嗅辨員現(xiàn)場取樣,看看臭味是不是超標。
大家也都了解,很多惡臭氣體含有有毒有害物質(zhì),過量吸入會對人體產(chǎn)生不同程度危害,為此不少人認為嗅辨員是一個“高危職業(yè)”。
對此,小康說,實驗室通風換氣條件良好,嗅辨過程中也對高濃度氣體做了稀釋,聞臭時最好不直接湊到無臭袋上聞,而是稍微和鼻子有點距離,然后用手將臭味輕輕扇到鼻中。真正“聞臭”時間不長,對人體一般構(gòu)不成傷害。
延伸國外也有“聞臭師”
美國、英國、荷蘭、比利時、日本等國家也設(shè)有“聞臭師”職業(yè)。
美國“聞臭師”每天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聞他人身體散發(fā)出的異味,為人體體味研究實驗提供詳細的資料。
荷蘭“聞臭師”分布在工業(yè)區(qū)及居民區(qū)邊緣的小屋,不時將頭伸出窗外,嗅聞空氣中是否有令人討厭的氣味,以便及時控制大氣污染。
日本“聞臭師”大多專門聞公共廁所,一旦臭味超標,就責成廁所管理員限時除臭。東京環(huán)保當局招募的“聞臭師”在地鐵、車站、公廁等發(fā)現(xiàn)異味,可立即向環(huán)保當局報告,以責成專人限時除臭。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月薪可高達50多萬日元,約合人民幣3.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