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御簾村
御簾村位于三明市明溪縣夏陽鄉(xiāng)西部,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建村已有上千年歷史,原名漁林村,宋端宗趙昰賜“漁林”為“御簾”。
全村人均為張姓,是北宋大儒張載的后裔。宋代以來,御簾人才輩出,清代乾隆年間,御簾成為當?shù)卣巍⒔?jīng)濟、文化中心。難能可貴的是,御簾還是紅色革命時期,彭德懷、楊尚昆等老一輩革命家戰(zhàn)斗過的地方。
御簾村建村已有700多年,1273年始建,南宋進士張日中時任福建興化通判,其攜長子張幼厚從將樂外出尋找新的居住地,來到了這里,發(fā)現(xiàn)此地山巒重疊,樹林茂密,溪水潺潺,魚兒群群,就選定在此地住下,當時取名“漁林”,取“魚多林茂”之意,古連閩中官道。
對于“御簾村”村名的由來,民間流傳著這么一則故事。南宋末年,元軍南下步步進逼,在福州即位的幼帝趙昰和他的母親楊淑妃在文天祥護送下,逃往廣東惠州時途經(jīng)漁林,突然吹起了一陣風,趙昰所乘御轎的轎簾被卷走,被吹到了田間,由當?shù)卮迕袷盎厮瓦€。
幼帝趙昰一行人當天留在了漁林過夜,當?shù)卮迕窦娂娊o他們送食物和生活用品,楊淑妃深感落難之時村民淳樸忠君愛國,讓宋端宗趙昰賜“御簾”二字為村名。文天祥還賦詩一首:“山村何取御簾名,大宋南征重此行,珠箔忽因風卷去,芳名留與世恩榮”。這則故事也載入《張氏族譜》,自此,御簾村沿用端宗欽賜之名。
三元忠山村
忠山村位于巖前鎮(zhèn)坂星路沿線,距市區(qū)和集鎮(zhèn)所在地分別是37公里和17公里。全村現(xiàn)有438戶1736人。山林面積17242畝,耕地面積2577畝,果園2024畝,魚塘86畝。
忠山村古名十八寨,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古跡眾多,石街、石橋、古剎、古墓、宗祠、家祠、官廳、民居等古建筑隨處可見,其中尤以先賢祠、楚三公祠、蠅武堂、蜈蚣街、隆武橋、蒙古墓、永興庵等保存最為完整。
2007年被評為“福建最美的鄉(xiāng)村”和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被命名為三明市首批中央蘇區(qū)紅軍村。十八寨民俗文化旅游節(jié)是由廟會演變而來,永興庵廟會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意在祈求國泰民安,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