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2月14日訊 據(jù)福建日報報道 莆田市城廂區(qū)華亭鎮(zhèn)園頭村是一個四面環(huán)繞著母親河木蘭溪的小島,村民們曾要靠擺渡小舢板才能出行。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交通閉塞、面積狹小的村莊,卻走出了3000多位下南洋的華僑。幾十年來,村里的后輩接連進入高等學府深造,不斷涌現(xiàn)出作家、畫家、教授,甚至中科院院士,被譽為“文化綠洲”。從“寂寞孤島”到“文化綠洲”,是什么讓這個華僑村發(fā)生了這樣的蛻變?偏僻鄉(xiāng)村究竟該如何進行文化建設?
窮則思變 白手起家
初冬,走進園頭村,記者在村部前的小廣場上看到,許多村民正在晾曬長長的線面。線面是園頭村最有名的特產(chǎn),家家戶戶都會做,更是許多海外華僑的至愛。如今,這一根根細長的線面仍牽動著華僑的心,每年冬季都有華僑回鄉(xiāng)來預訂或請人捎帶線面。
園頭村只有3個自然村、3200多人,但在馬來西亞等地的華僑就有3000多人。一個偏僻、孤寂的小山村,怎么會走出這么多華僑?園頭村村支書龔以松告訴記者,因為那時窮,所以村里人只能跟著同鄉(xiāng)接連出洋謀生,才有了數(shù)以千計的華僑群體。
據(jù)了解,園頭村從明朝開始就有人下南洋,后來一個帶一個,成為城廂區(qū)的“華僑第一村”。“那些華僑剛到馬來西亞時,因為沒有手藝、沒有資本,很多人是靠做線面、賣線面站穩(wěn)了腳跟的。”園頭中學老校長陳金霖介紹說,后來華僑們開始種棕櫚樹、賣棕櫚油,有的經(jīng)營腳車店,并慢慢轉型為摩托車店、汽車配件公司,他們的工作、生活范圍也不再局限于馬來西亞,有些華僑二代、三代去了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等地開創(chuàng)新事業(yè),于是園頭村的華僑群體逐漸壯大起來,并開始反哺家鄉(x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