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師鎮(zhèn)昔日“紅帽子”變身“花果山”。闕小琴 攝

合作社工作人員包裝柚子?!£I小琴 攝
臺海網10月25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道,上世紀80年代,永定仙師鎮(zhèn)水土流失面積達29.61平方公里,占全鎮(zhèn)土地面積的20.14%,光禿禿的“紅帽子”山頭有120多個,成為當時永定水土流失最嚴重的鄉(xiāng)鎮(zhèn)。如今,經過30多年堅持不懈的改造治理,仙師鎮(zhèn)的森林覆蓋率由1984年的58%提高到了73%以上,昔日“紅帽子”紛紛變身“花果山”。
“上山”種出致富果
“上有河田,下有務田。”務田村是仙師鎮(zhèn)水土流失的重災區(qū)。為把水土流失治理好,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永定鼓勵水土流失區(qū)大力發(fā)展果業(yè)。務田村村民率先走上山頭給“紅帽子”換裝,江初文就是當年最早上山的一批村民。“以前我們家沒什么田,有勞力也沒地方去,可以說是被逼上山種果樹的,現(xiàn)在我們卻是靠山吃山。”江初文說。
據仙師鎮(zhèn)副鎮(zhèn)長張?zhí)航榻B,仙師水土流失治理分“治荒”與“治窮”兩個階段。“治荒”是從1983年至1991年,當時永定通過“示范—推廣”的形式,把政府在試驗山上示范治理所取得的成功經驗向全鎮(zhèn)推廣。而在1991年之后則以“治窮”為主,通過將山場發(fā)包給個人,帶動大家種植有經濟效益的蜜柚、楊梅和臍橙等水果。
“1994年果樹開始掛果,第一批收入就有6000元。當時心情很激動,多年的投入總算有了回報。”江初文說,1989年他上山種植柑橘80多棵,1990年他又種植了100棵蜜柚。如今,經過十幾年的開荒種植,江初文家已經有果樹500多棵,憑著種植果樹所得收入,他將自家房子從一層蓋到了三層。“這些果樹是我家的主要經濟來源,今年收入應該有4萬元。”
仙師鎮(zhèn)農業(yè)站站長范良桂說:“以前我們鎮(zhèn)農業(yè)發(fā)展很單一,農戶收入主要靠水稻,只能解決溫飽問題,通過水土流失治理,我們發(fā)動農戶開荒種植果樹,老百姓的‘錢袋子’才逐漸鼓起來。”范良桂自1995年起就在仙師工作,他告訴記者,前期開荒治理階段成效不夠明顯。1997年后,政府部門鼓勵大家上山種樹,老百姓逐漸嘗到了甜頭,主動上山開荒,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凸顯。根據仙師鎮(zhèn)2016年統(tǒng)計的數據,該鎮(zhèn)共有果園16000多畝,種植柚子9400多畝,產量達600萬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