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返鄉(xiāng),重拾茉莉花傳統(tǒng)
華石村是僑村,村中的青壯年一直有到國外務工的傳統(tǒng)。何梅英和丈夫,從1999年開始就到新加坡務工,直到2010年后陸續(xù)回村。十幾年的國外經歷讓他們對于華石村的情感愈來愈濃。2013年夫婦倆蓋了新房,隨后小兒子出生,忙了一年多。
正當夫婦倆計劃出國繼續(xù)務工時,機緣巧合之下,何梅英卻選擇留村做起了農業(yè)。
“當時鄰村有外來人承包地種茉莉,收花時節(jié)村里的老人都想去打短工,幫忙采花。”何梅英說道,“老公堂哥回來說,那邊的老板嫌棄我們村里的老人手腳太慢,不太愿意雇工。”
聽到堂哥的抱怨,何梅英和丈夫何明輝決定:“那我們自己種!”起初,聽到這個想法,村民都不敢相信。“大家都在懷疑,種出來了有沒地方銷售啊!開始我們也沒譜。”何梅英說道。
真正讓想法落地的是何梅英哥哥帶回的信息。“當時哥哥回來說,近年來隨著城市改造,福州市城門一帶的茉莉花田慢慢消失,附近的茉莉花茶廠原料奇缺。”聽者有心,夫婦倆一合計,既然銷路有,那就干吧!
“這個想法其實不是天馬行空,30多年前的華石村就種過茉莉,還曾經有過茶廠。”從小在村里長大,青梅竹馬的夫婦倆不會忘記兒時記憶中的香氣。
但是,重新種植茉莉花,踏入茉莉花行業(y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四處尋找技術支持,尋找合適的花苗,何梅英夫婦從頭學起。
從零開始,用心種好茉莉花
種茉莉花,合適的田塊很重要。福州東來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增欽表示,隨著福州市城門一帶茉莉花田逐漸消失,目前福州茉莉花茶的茉莉花原料來源地已經外遷到閩侯上街、長樂和福清一帶。
茉莉花為喜溫花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最適合種植。在盛花期,最好有充足的陽光進行足夠時間的照射,才能激發(fā)出最好的花香。
華石村在東張鎮(zhèn),身處水庫保護區(qū),沒有污染,而且空氣質量好,加上日照時間充足,擁有很好的茉莉花種植基礎條件。
在得到專家肯定后,何梅英夫婦倆就成立“福清市鑫康茉莉花種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承包了村里130多畝的拋荒地,風風火火地開始了重返茉莉村之路。
華石村的村支書蔡輝透露:“他們承包的那片田在山腳下,都是零零碎碎的山壟地。由于二三十年沒人種,山壟地里雜草叢生。把這些田給拾掇整理出來,耗的人工量很大。”
由于茉莉花對于農殘要求高,從培土、剪枝、施肥到采花,中間的環(huán)節(jié)要格外注意。每年2月剪枝,3月開始施有機肥,4月雇工手工拔草,化肥、除草劑一個都不碰,何梅英夫婦兩人嚴格遵守要求,精心照顧著花田。
茉莉花從6月開始進入花期,特別是七、八月,此時的茉莉是“伏花”,品質最高。新培育的茉莉花苗一般在第三年開始進入盛花期,2016年基地的畝產量就達到200公斤。
今年天公作美,福清沒有遭遇臺風和大降水。因此今年的花田收成很好,最高的畝產量逼近500公斤。“鼎盛期全村留守的勞動力都上了,還從別村雇工,大家從上午9點一直忙到晚上7點,每天還有很多花沒采完。”何梅英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