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俗
刻紙龍燈,舞起客家圖騰
有山,有水,有信仰,彭坊人堅(jiān)守著中原古地傳統(tǒng)文化,鑄成了手中的絕藝——刻紙龍燈。
這刻紙游龍燈是由清康熙年間彭氏第十五代先祖彭景周,將泉州剪紙藝術(shù)、元宵花燈藝術(shù)融合在龍燈上,并加以創(chuàng)新組合而成的,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據(jù)介紹,整條龍的骨架都是用細(xì)長的竹蔑扎成。其中龍頭、龍尾的表面多采用扎、剪、貼、裱的工藝制成,而龍身表面則采用了“刻紙”的制作工藝。龍身則是由各家各戶制作的紙龍燈合成。
村民在色紙上雕鑿出各種圖案,裝裱在燈籠的方孔、長孔、三角孔上,最后將燈籠固定在客家人做土坯房的長條屋角子木板上,即形成一截龍身。
每逢元宵,一定得到彭坊村湊個熱鬧。這里,火龍飛舞。
三聲銃響后,鑼鼓齊鳴,龍頭、龍身、龍尾前后相接,三條長龍?jiān)邶堉榈囊龑?dǎo)下,從三方奔騰起來。三龍聚首后,火龍圍成三圈,一時,火光四起,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目前,彭坊村的(鑿)刻紙龍燈手藝,已經(jīng)入選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正申報(bào)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