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微博)8月11日訊 “兩岸鏡頭下的最美鄉(xiāng)村”評選活動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網友的推薦電話不斷打來,下面我們去臺灣看看那里美麗的小村莊。
都蘭遺址為麒麟文化遺址,巨石構造物群是該文化的代表遺跡。此外,這里是臺灣原住民族卑南、阿美族的發(fā)源地。而都蘭遺址周邊還有金樽游憩區(qū)、紅糖文化藝術館、水往上流都分布在都蘭村周邊,不少原住民藝術家也會居住在這里,每到夜晚格外熱鬧。
都蘭位於臺東市北方約20公里,是東海岸南邊最大的部落。突出的都蘭鼻相傳是阿美族祖先登陸地,而都蘭遺址的歷史則可回溯3,000年前,屬于新石器時代的巨石文化。由于此地多石,阿美族人開墾時將挖出的石塊砌成墻,都蘭便是以阿美語’Etolan命名,原意是多石的地方。
都蘭歷史
都蘭,舊名都鑾,是由阿美語 E'tolan 或 Edoulan 音譯而來。位于臺灣的臺東縣東河鄉(xiāng),東河鄉(xiāng)原稱都蘭鄉(xiāng),為阿美族部落之一,前臨太平洋,后為海岸山脈的都蘭山,雖然因觀光的發(fā)展,不少漢人進入該村落設立商店,但都蘭部落里仍保存不少阿美族的傳統(tǒng)生活習俗和文化。
據口述記載及文史考證,3500年前,繩紋紅陶時期已有阿美族在當時稱為基卡拉山(Gegalasan)的都蘭生活。后期改稱阿度蘭(Edoulan),意為石頭堆積或地震頻繁之意。此地又被認為是阿美族的發(fā)源地。
日治時期以后,官方稱為“都鑾”。1937年花、東兩廳實施街莊制,再改名“都蘭”,屬都蘭莊。
都蘭豐年祭
每年6.7.8月中會舉辦為期幾天的豐年祭活動,都蘭阿美族內對于勞動年齡的階層都有嚴格的分級,以5~10歲為一個階層,最基層的部分為“巴卡路耐”,必須為長輩服務且還要整理會場,再勇士舞中,巴卡路耐也是第一個必須入場且要最后離場,整個下來可能近一小時皆有可能,是一個考驗耐力以及毅力的活動,最高階級的長輩們只需要再年輕一輩入場后,在入場且可最早離場,所以在都蘭豐年祭中,是十分注重長幼階層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