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 四代刻書人 兩段不舍情
傳承人缺失是傳統(tǒng)手工藝難以流傳的關鍵所在。2007年成立的揚州雕版印刷技藝傳習所,隸屬于廣陵古籍刻印社??逃∩鐚iT辟出300多平方米作為傳習所工作室,以日常生產和古籍修繕、保護為重點,傳習所還與地方職業(yè)院校合作,選拔、培養(yǎng)出了一批堅守在雕版印刷一線的年青一代傳人。
李金晶在傳習所工作了九個年頭。從每天刻二三十個字,到如今成為熟手,每天能刻55個字左右。她坦言,興趣愛好是她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
盡管舉步維艱,揚州雕版印刷技藝一直在生產中得到保護和傳承。1923年,揚州城內陳恒和父子創(chuàng)辦了“陳恒和書林”,他們悉心搜集揚州本地的文獻遺稿進行刻版、印刷、校印,出版了《揚州叢刊》,被譽為揚州坊刻的后起之秀,也為廣陵古籍刻印社集聚、培養(yǎng)了一批刻印人才。1958年,公私合營后的“陳恒和書林”牽頭,搭建了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的雛形。作為“陳恒和書林”的雕版印刷工藝師,陳義時成為廣陵古籍刻印社的中堅力量。

雕版印刷技藝傳習所技師李金晶在雕刻 本報記者 蘇雁攝/光明圖片
從十三四歲起,陳義時跟隨祖父和父親開始學習雕版印刷,直至成為揚州雕版印刷技藝的國家級傳承人,六十多年來未曾離開過這個行業(yè)。為了讓雕版印刷后繼有人,他打破雕版印刷技藝傳男不傳女的規(guī)矩,反復動員正在從事玉雕工作的女兒陳美琦回家,跟隨自己學習雕版印刷技藝。如今,作為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雕版印刷傳習所的所長,陳美琦從父親手里接過了傳承的接力棒。四代相傳雕版印刷技藝,在揚州傳為佳話。
退休回到老家揚州杭集鎮(zhèn),陳義時陸續(xù)收了近二十個來自全國各地的徒弟。許多慕名而來的收藏愛好者想要重新雕印古籍孤本、善本,還有書商要訂購有收藏價值的線裝古籍書,陳義和帶著揚州雕版印刷技藝傳習所和家中的徒弟們一起接單設計、生產,補貼年輕傳人們家用的同時,也使得這門技藝在生產性保護中得到傳承。
不同于古時嚴格的工序傳承制度,如今的學徒只要肯學,陳義時和陳美琦等師傅都會毫無保留地把寫樣、雕刻、印刷等重要工藝悉數(shù)傳授給他們,以期他們能夠掌握雕版印刷的全套工藝流程。
在做好雕版印刷技藝傳承的基礎上,2005年,廣陵古籍刻印社的技師們潛心鉆研,成功恢復了古代中國曾經出現(xiàn)過的銅、錫、木、泥和瓷五種活字,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古代活字印刷技藝的最新資料。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僅有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提供各種活字印刷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