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好作品?
有一句老話“你生在哪兒就決定了你”,賈平凹生于陜西省商洛市,秦嶺就似乎成了他寫作的一個“宿命”,以此為底色,描述了俗世中的人和事。
有人說,不太喜歡賈平凹的書,覺著寫來寫去都跳不出早期那種“鄉(xiāng)土文學”的框框;也有人說賈平凹寫的東西耐讀、戳人心,從《秦腔》到《祭父》,全是生活的痕跡,真實到近乎殘酷。

資料圖:賈平凹的新書《帶燈》在北京舉行發(fā)布會。中新社發(fā) 崔楠 攝
三十多歲和七十多歲畢竟不同,所有的人生經歷都會跟著歲月慢慢沉淀,滲透到文章里。回憶起當年,賈平凹也常會覺著,這沒寫好,那沒寫好。
他說,好的作品起碼要經過50年還有人閱讀,才算及格,才稱得上是作家。對照這個觀點,自己也是極其一般的,“這不是自謙。我一直在懷疑自己。就寫了這么點東西,到現在還有名聲,這是不是真的?”
想著想著,心中有時還多了一種悲涼的情緒。
“懷疑自己”的賈平凹會繼續(xù)寫下去嗎?答案應該是肯定的。畢竟他曾不止一次這樣說過,“讓我退休還沒什么,但如果宣布不準我寫作,我會特別痛苦”。(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