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精準扶貧吹響了中國人向絕對貧困發(fā)起總攻的號令。數(shù)年來,無數(shù)扶貧干部瞄準“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投身一線,與貧困戶并肩克窮。扶貧干部、貧困戶是這場“戰(zhàn)役”的親歷者,書寫了扶貧工作的生動實踐,他們的笑容和淚水成為脫貧攻堅的獨特注腳。
喚醒心里沉睡的力量
地處中緬邊境的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是一個深度貧困縣。新中國成立后,世居佤族、拉祜族的社會形態(tài),從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初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
在向記者講述西盟縣勐梭鎮(zhèn)班母村的貧困戶——二妹的故事時,西盟縣委書記楊宇數(shù)次哽咽落淚。1995年出生的二妹,在初中畢業(yè)后就到外地打工,端菜、搬磚……因為沒有技術、學歷低、說不好普通話,工資一直很低,攢不下多少錢。
2015年,由于父親被查出肝腹水,加之母親精神失常,二妹無奈回到班母村照顧父母。在自己結婚時,因為貧窮,連宴席都沒辦。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讓她內心十分自卑,見到生人就躲。
楊宇說,這些年扶貧工作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群眾沒有脫貧意識,一些群眾窮慣了,也麻木了。
“工作特別難做,仿佛群眾不愿改變貧窮的生活狀態(tài)。”楊宇說,2015年和2016年是工作最苦的時候,這種苦不是身體上的,而是心理上的,感覺看不到希望,很疲倦。
經(jīng)過幾年的幫扶和發(fā)動,情況有所改觀。2018年,西盟縣又與一家蜂業(yè)公司簽訂了合作協(xié)議,給村民帶來了就業(yè)崗位和養(yǎng)殖技能培訓。結對幫扶的黨員扎莫把二妹也帶到蜂業(yè)公司務工。“不知道被蜇了多少次,但總算把技術學會了。”二妹說,從抬蜂箱、砍草做起,直到學會培育蜂王、簡單分群,月工資超過2000元。

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勐梭鎮(zhèn)班母村老寨(上圖)和新房(下圖)杜涓涓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