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期間,一個叫做“假期在線輔導”的微信群在漳縣四族鎮(zhèn)四族村“火”了起來。
建這個群的是楊家三姐妹。大姐楊麗娟1997年出生,現(xiàn)就讀于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二姐楊青青1999年出生,在中南大學讀生物醫(yī)學工程專業(yè);楊粉粉是小妹,在井岡山大學讀大一。
因為疫情,學校推遲開學,村里不少孩子的學習成了家長最頭疼的事。楊家三姐妹作為返鄉(xiāng)大學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商量著建立了“假期在線輔導”微信群。姐妹三人根據(jù)各自的專長進行分工,楊麗娟主要負責語文,楊青青挑起數(shù)理化課程的擔子,楊粉粉英語成績突出,就成了群里的專職英語輔導員。
日復一日,姐妹三人以認真和耐心輔導孩子們的學習,贏得家長點贊。三位年輕的大學生說:“我們?nèi)ゲ涣宋錆h,但我們可以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四族村村委會副主任、婦聯(lián)主席王粉連眼里,這三位稚嫩的“老師”還是孩子。“孩子們主動要求加入到村口監(jiān)測點的值班隊伍,一值班就是大半天,我看著孩子們冷,讓她們回家去,她們還不走,你猜她們說啥?她們說‘你都不冷,我們也不冷’。”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我感覺自己還是個學生、是個孩子。”王浩東說。
新冠肺炎疫情,讓這些“90后”“00后”大學生迅速“長大”,展現(xiàn)出勇敢、獨立、堅強的青春形象。
在福建讀大學的張文彥,春節(jié)前回到蘭州家中,居家進行自我隔離期滿后,立即到社區(qū)報名參加社區(qū)的防疫工作。她說:“作為青年人,我也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體現(xiàn)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只要社區(qū)需要我,只要學校不開學,我就每天到社區(qū)報到,投入到抗擊疫情的戰(zhàn)斗中。”
甘肅醫(yī)學院學生趙國穎,母親是一名醫(yī)生。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母親在崗位值守,趙國穎成為天祝藏族自治縣一名青年志愿者。她說,希望自己如螢火蟲一般的微光,能夠為更多人照亮前行的路。
一聲聲“我報名!我參加!”透著堅定,一支支青年志愿者隊伍火速成立,越來越多的返鄉(xiāng)大學生,吹響了青年志愿者疫情防控的集結號,加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年輕的大學生志愿者,在這場戰(zhàn)“疫”中頓悟責任,走向成熟,開始以自己的方式回饋社會,用青春和熱血守護著這片土地。
愛心,默默地奉獻
不論是在平凡的日常,還是在危急關頭,總有人默默地奉獻光和愛,傳遞愛和溫暖。富有勇氣、充滿責任感的奉獻者,此刻就是令人敬佩的戰(zhàn)士。
2月中旬的一個傍晚,蘭州市正寧路社區(qū)書記張丁丁接到一個電話,聽得出對方是一個年輕的小伙子,有點羞澀地問道:“我想當個志愿者,但我是外地人,可以嗎?”
“當然可以。感謝您的愛心!請問您的時間及志愿的方式,我們這邊目前需要電話志愿者、卡口點志愿者、宣傳志愿者等,您想做哪一類志愿服務呢?”張丁丁在電話中回復道。
“我文化程度不高,宣傳之類的工作我可能做不好。”可能害怕這樣說被拒絕,小伙子急忙補充,“我沒多少文化,可是我有力氣,晚上6點到凌晨2點我都有時間,社區(qū)需要我干啥都行!”
電話里,他還說,自己租了個小房子已經(jīng)住了7個月。“我不是蘭州人,但是很愛這座城市。”
打電話的這位樸實的小伙子叫王全軍,一位普通的外賣“小哥”。就這樣,他的身影溫暖了蘭州市徐家巷巷口的一個個夜晚。
普通的外賣小哥,在逆行時,青春的光華如此耀眼!
1月26日,正月初二。一名男子急匆匆來到天水市秦州區(qū)中城街道伊民巷社區(qū),一進門就說:“我想加入志愿者隊伍,為疫情出一份力,我啥都可以做,哪里有需要,就派我去哪里。”
他叫楊根堂,普普通通的社區(qū)居民。
從這天開始,楊根堂成了一名社區(qū)志愿者,一個紅馬甲,一個口罩,就是他的全部裝備。早上摸底排查宣傳防疫知識,中午對小區(qū)進行消殺,晚上到小區(qū)執(zhí)勤點值班,這是他每天的行動軌跡。
天水市玉泉花園和物資局家屬院共有180戶居民,其中還有個“三無小區(qū)”,基礎設施差,租戶多,人口流動性大,入戶摸查工作難度大。
“最害怕眼睛不夠‘尖’,流動人口隨意出入。”楊根堂告訴記者,“我在這里住了幾十年,街坊鄰居都熟悉,我來值班再合適不過。”
各行各業(yè)的志愿者,發(fā)出同一個心聲:我們不是觀眾,我們要去一線。
1月30日,慶陽寶石花公益服務中心會長郭越在微信群里發(fā)出倡議,希望志愿者參加服務,為抗擊疫情出一份力。
志愿者汪永斌就是響應者之一。
當時,慶陽已經(jīng)出現(xiàn)確診病例??挂咭痪€口罩等防護物資比較緊張。為此,郭越、汪永斌確定了他們的志愿服務方向——為保障防護物資盡一份力。
汪永斌說,他加了很多中間商,每天討價還價,比貨驗貨;他們一家一家比對資質(zhì)、價格。那些天微信每天能響幾百次,一旦“搶”上口罩就欣喜若狂。他們先后通過各種渠道購買到KN95口罩300多個、募捐到170多個,購買到一次性醫(yī)用口罩1200多個、募捐到300多個,同時購買了一批消毒液、酒精等防護用品及食物。
物資到位了,志愿者們開著私家車,將物資送到疫情監(jiān)控卡點、醫(yī)院。
“戰(zhàn)‘疫’一線的醫(yī)護人員、志愿者感動著我們,我們想要服務社會,幫助大家。”郭越說,這場疫情讓他和同伴們對志愿者精神又有了全新的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