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小想當“大俠”,長大后,到處行俠仗義。反扒英雄、海上救星、獻血達人、義工會長……這些“名片”同屬于一個人——全能志愿者王忠武。他所收獲的榮譽更是不計其數(shù):中國好人榜助人為樂好人、福建省助人為樂好人、廈門市助人為樂道德模范……
在王忠武的帶動下,他的家人也都熱心公益,經(jīng)常一家四口一起做志愿者服務,連16歲的女兒和9歲的兒子現(xiàn)在也都已是四星級的義工。
大俠夢促他做公益
2005年到廈門工作,王忠武開始參與各種形式的志愿服務,并變成了“一種生活習慣”。
其實,公益是王忠武武俠情節(jié)在現(xiàn)實中的一個延伸。
王忠武,生于1974年,名字中帶個“武”字,從小就有著濃重的武俠情結,喜歡金庸、古龍,敬佩那些鋤強濟弱、俠肝義膽的人物。“小時候,我很癡迷武術,賺了錢就去拜師學藝,憧憬著有一天自己也能行俠仗義、替天行道。”
中學畢業(yè)后在安溪老家的那幾年,他就是個“反扒高手”。村里如果有人東西被偷盜,經(jīng)過他的追查,十有八九能夠追回。扒手們在他震懾之下,不敢在他們村里行竊。
現(xiàn)在,王忠武已是廈門市義務反扒志愿者大隊副隊長,中山路、南普陀、會展中心等地方經(jīng)常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從2005年至今,反扒志愿者大隊已幫助警方抓獲了1600多個扒手。
做志愿有時被誤解為作秀
反扒過程中,他還曾被市民誤以為是扒手,鬧了場烏龍。幾年前,在輪渡附近的一次反扒行動中,他發(fā)現(xiàn)一個老扒手在公交車站瞄上了一女孩,便牢牢鎖緊目標。但跟女孩幾次眼神交流后,女孩不僅沒有警惕扒手,反而將他當成了“騷擾者”,并惡狠狠地回瞪他。過了幾個站,老扒手得手下車,王忠武隨他下車,一巴掌拍上,將老扒手扭送到派出所。而跟隨著其他隊員到派出所做筆錄的女孩,見到王忠武就喊出,“他就是小偷!”大家都被此搞得哭笑不得。“是他抓到了扒手,幫你追回了手機。”民警告知女孩真相后,她才恍然大悟,連聲表示感謝。“這也是我們做志愿服務的無奈,有時甚至被惡言相向。還有一次,我到高校宣導志愿服務,有個學生還指責志愿者們,認為‘紅馬甲’是在作秀”。
見義勇為別“盲為”“莽為”
回顧這么多年的公益之路,王忠武最自豪的是被巴林高官冠以“中國英雄”的稱贊。去年“九八”投洽會上,他為主賓國巴林高官追回了被偷的公文包。這位高官萬分感激,拿出了1000美金表達謝意,但王忠武當場回絕,“我是志愿者,為人民服務”。
不同于往常的“見義勇為”,王忠武提倡“見義智為”。他說,不能見義“盲為”、“莽為”,否則只能是作無畏的犧牲,“賠了夫人又折兵”。比如,在公交車上看到有扒竊行為,市民最好別魯莽地制止,因為扒手經(jīng)常是團伙作案,并可能帶有兇器。正確的做法是用短信報警,編輯短信“在××路公交車上發(fā)現(xiàn)扒手,目前在××站”發(fā)送到報警平臺0592-2110110,這樣便會有巡邏警察在最近的公交車站攔截住車子,抓捕扒手。
把志愿服務變成生活方式
王忠武還有個身份——思明區(qū)城市義工協(xié)會會長。自2012年12月22日成立以來,協(xié)會已從原先的30多人發(fā)展成了將近6000人的大隊伍,是廈門市規(guī)模最大、人數(shù)最多的公益組織。“零門檻做公益,隨手做公益。我們試圖為每一位市民創(chuàng)造一個公益的舞臺,讓大家365天都可以來這里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并把志愿服務培養(yǎng)成每一位廈門人的生活方式。”“莫蘭蒂”重創(chuàng)廈門,王忠武和城市義工協(xié)會的義工們也奮戰(zhàn)了整整一個星期。
臺風襲擊廈門的前一天,王忠武怕會造成人員傷亡急需血液,就先到血站捐獻了2個治療量的血小板。災后第二天,他組建了一個“莫蘭蒂災后恢復重建志愿服務”微信群,群里500名義工在接下來的一周時間里,活躍在廈門的各個受災現(xiàn)場。
平常,義工們參加活動都有計算時數(shù),但重建期間,所有的義工都不計較這些,完全發(fā)自內心地無私奉獻著。
導報記者 葉鵬/文 沈威/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