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人有鄉(xiāng)音,身為廈門人的臺海網(wǎng)博友“羽堪”深深愛著廈門話:溫文爾雅、輕聲細語,好聽。但年逾半百的他也不禁深深地擔(dān)憂:終有一日,廈門話會消亡。
博客節(jié)選
女兒去太姥山旅游,帶回DV讓家人分享:在霞浦的楊家溪,竹排漂蕩,溪水與鵝卵石細語潺潺,女兒和同事們的談笑聲傳來,一口純正的廈門話有如天籟,那么甜潤、和諧。人都說:三個女人進城鬧喧闐。然而,她們一群開心的游伴,即使歡喧,也如啾唧,悅耳動聽。
廈門話很美,她的輕聲細語,造就了廈門人的溫文爾雅;她的涵蓄深廣,塑造了廈門人的風(fēng)趣幽默。所以,即便是 “三個女人進城”,如果由廈門話語境演繹,就不會“鬧喧闐”。這,就是廈門話的魅力所在。
廈門是個開放的城市,在海納百川的同時,語境也隨之繁雜了。每次打的,給“的哥”報目的地,通常都是普通話伺候,這讓許多廈門人不舒坦:這還是在自己的鄉(xiāng)土嗎?!不僅如此,許多本地家庭也成了“雙語家庭”(普通話+廈門話)。難怪,上世紀(jì)國家語委曾表揚廈門:廈門普通話普及得最好!這不禁讓廈門人尷尬:該喜,還是該憂?
?。ú┛凸?jié)選自“羽堪”的 《對廈門話語境危機的擔(dān)憂》)
臺海網(wǎng)記者 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