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廈門會晤期間,志愿者忙碌的身影隨處可見。
臺海網(wǎng)9月8日訊 據(jù)海西晨報報道 有一種奉獻叫“小白鷺”,有一種付出叫“小紅帽”……他們所有的艱辛、努力和包容,都用熱情、微笑和付出呈現(xiàn),令人肅然起敬。
籌備“金磚”、服務“金磚”、保障“金磚”———一場國際盛會的成功舉辦,凝聚了太多廈門人的心血。會晤志愿者、社區(qū)志愿者、社區(qū)網(wǎng)格員、社區(qū)工作者,還有各行各業(yè)默默奉獻的廈門人,用一個個細小的故事,彰顯出廈門人的家園意識。通過廈門會晤,向全世界展示了廈門文明之城的精神底色,如點滴星光,匯聚成廈門城市形象的璀璨星河。
“金彩廈門人”,我們有一筐的“金磚”故事,想要講給您聽!
“小白鷺”熱情服務展風采
時針指向9月5日下午,對復旦大學大四學生吳白玫來說,她的志愿任務已經(jīng)完成了。按照排班,她的最后一班是到中午12點,然而她并沒有離開,而是選擇堅守崗位。15:00,在廈門會晤新聞中心咨詢臺,身著廈門會晤志愿者服裝的吳白玫,青春飛揚,熱情洋溢!“我再看看還有沒有需要幫忙的事。”在幾天的廈門會晤志愿服務過程中,吳白玫利用自身的語言優(yōu)勢,幫助了許多外國記者。時間雖短,但吳白玫從中學到了不少知識,認識到了不少朋友。
時間再轉(zhuǎn)回到9月4日14:00,廈門會晤志愿者陳睿和徐心嵐正忙著接電話。她們用脖子夾住電話,一邊與電話那頭的媒體記者對話,一邊用電腦錄入信息。掛斷電話后,兩位姑娘趕緊一一核對剛剛錄入的信息,并形成郵件發(fā)至對方郵箱,確認相關采訪行程。在整整一個星期的志愿服務時間里,陳睿和徐心嵐至少接打了150個電話,發(fā)出了上百封郵件,審核上百份表格,協(xié)助中外媒體記者開展廈門會晤場外采訪工作。
參加廈門會晤報道的記者了解到,像吳白玫等志愿者,為了能在早上5點前趕到場館,往往凌晨3點就要起床,搭乘4點前往場館的大巴。廈門會晤的成功舉辦,離不開這些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志愿者們,他們用微笑和細致的服務,展現(xiàn)出廈門人的文明素質(zhì)和人文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