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為何叫南薰樓?
出自《南風歌》 寄托陳嘉庚對新中國的祝福
南薰樓坐落于龍舟池畔,意取《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南薰樓落成時,恰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以“南薰”為這棟樓命名,寄托著陳嘉庚對新中國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祝福,以及對學生在和煦的教育環(huán)境中天天向上、健康成長的希望。
為何蓋這棟樓?
原計劃建“百尺鐘樓”為鄉(xiāng)人導航報時
“早在1921年集美小學的延平樓開建時,陳嘉庚就提出要建一座‘百尺鐘樓’的想法。”陳嘉庚紀念館研究人員介紹,以前,集美人大多以捕魚為生,陳嘉庚希望這座樓不僅是集美學校校舍,還能作為海上漁民的導航燈塔。同時,可以讓師生和往來村民得知時辰,不至于上班、上課遲到。
后來,這個設想體現(xiàn)在南薰樓的設計理念中——在南薰樓第十三層墻面上空著個大圓洞,原本擬放置大時鐘,在頂樓的風亭處預放置千瓦大燈??上У氖?,由于客觀條件限制,后來大鐘、大燈都沒能按原計劃裝置,但陳嘉庚先生熱愛家鄉(xiāng)、為民著想的義舉卻在附近漁村中廣為流傳。
設計師是誰?
陳嘉庚“欽點”的泥水匠楊護法等人
出人意料的是,南薰樓的設計并非出自名師之手,而是嘉庚先生精心栽培并重用的民間泥水匠楊護法等人。
陳嘉庚厲行節(jié)約,要求工程預算盡量做到精確,避免浪費。他曾對基建人員進行現(xiàn)場考核,問道:“延平樓的一根柱子需要用多少磚?”當時大家都答不上來,而來自惠安的楊護法答出了準確數(shù)字。
陳嘉庚當場表揚了楊護法,后來還帶他到全國各地觀摩,學習各種高樓大廈的設計技術。楊護法也沒辜負陳嘉庚的信任,一心撲在工地上,與陳嘉庚一起精心設計建造了南薰、道南兩座精美的樓宇。
在建造這兩座樓的過程中,陳嘉庚每天到工地與楊護法共同研究。細致到磚要如何砌入,每一塊石頭的角度要如何擺布,有的還刻成木模,然后按木模式樣讓石匠雕琢成件,才嵌進柱上或墻里。
(記者 林桂楨 通訊員 陳雅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