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翔安紅色記憶連環(huán)畫《魯藜的故事》。
臺海網5月11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 在翔安區(qū)第二實驗小學、魯藜小學、許厝村村口、內厝鎮(zhèn)鎮(zhèn)政府門口,都赫然立著一座半身人物塑像,他便是愛國詩人魯藜。在這里,他的詩作代代相傳,他的故事為人津津樂道。
說起魯藜,人們總會想到他的代表作《泥土》,至今傳誦不衰。誠如其詩作,魯藜的一生清貧,真正踐行了如泥土一般的平凡品質。他拒坐公車,愛搭公交,甚至將政府返還給他26年的工資,作為黨費上交組織。
魯藜既是愛國詩人,亦是熱血的革命戰(zhàn)士。19歲起,魯藜便投身偉大的革命實踐,參加“反帝大同盟”,組織農民武裝力量。后來,隨著革命的洪流,魯藜奔赴革命根據地——延安,以戰(zhàn)地記者的身份,以文學為載體來“反映黨的主張與戰(zhàn)斗的口號”,融合“以血淚為文章,為正義而吶喊” 的時代要求。魯藜的革命理念、愛國情操,隨著自己溫熱的筆觸,至今在世間流傳。
克己奉公
坐自行車再轉公交去開會
在侄女婿許木瓜的印象中,叔叔魯藜比誰都節(jié)儉。1984年4月,時任天津市文聯、市作協(xié)副主席的魯藜,受邀前往廈門大學參加“臺灣文學研討會”。會后,他顧不上舟車勞頓,直奔許厝。
在到廈門之前,魯藜早已派人到許厝打聽家人的情況。許木瓜說,叔叔在得知家鄉(xiāng)還有侄女一家親人后,便來信寫道:“再過一個來月就回家。”
魯藜的故居坐落在村子的東部,屋后有好幾棵百年古榕,它們曾陪伴魯藜度過短暫的童年以及青澀的青年。許木瓜說,叔叔一回到許厝就愛佇立在榕樹下思考。
那次回家,魯藜跟夫人劉穎西在許厝住了6天。其間的每一天,家里都是高朋滿座。當地文化部門領導和眾多詩歌愛好者慕名前來拜訪。許木瓜說,單接待賓客,每晚叔叔都得忙到11點才能休息。
轉眼便到了離開的日子,魯藜要前往廈門市工人文化宮參加“鷺島詩會”。許木瓜印象深刻,那時公共交通很不便利,從翔安到島內只能先趕到馬巷搭乘公交。為此,廈門有關單位特意安排專車來接,但被魯藜婉言謝絕。
凡是能身體力行的,絕不花公家的一分錢。許厝距離馬巷有7公里遠,自行車是當時唯一的交通工具。許木瓜雇了兩輛自行車,跟妻子一起,載著叔叔夫婦,陪伴他們先到馬巷車站,再搭乘公交,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車程顛簸,才抵達目的地。許木瓜透露,為了幫公家省錢,叔叔在島內開會期間,也都選擇寄宿朋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