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石”與蘇厝街隔海相望
澳頭與廈門島遙相對望,“鰲石”石刻也與蘇厝街遙相呼應(yīng)。郭老說,題名背后,還隱藏著蘇廷玉的生活情趣。
澳頭海岸突出,形勢如鰲入海,有“鰲海”、“鰲江”之稱。明正統(tǒng)年間,澳頭設(shè)有巡檢司,清代又設(shè)“澳頭汛”,是當(dāng)時廈門港到澳大利亞的第一碼頭。而“鰲石”的起名,不僅因蘇氏小廟的石頭形狀如鰲,更源于蘇廷玉的傲氣。
蘇廷玉自幼父母雙亡,勵志讀書,嘉慶十三年(1808)中舉,十九年中進(jìn)士。“盡管家境貧寒,但他是個硬氣的人,給石頭題名‘鰲’字,代表的是他傲氣矗立于石的志氣。”郭老介紹,“蘇廷玉自號鰲石,鰲者,是海中神龜,古語中‘獨占鰲頭’‘龍伯釣鰲’都有吉祥、霸氣之意。”
史料記載,在鴉片戰(zhàn)爭中,蘇廷玉力主抗英,不僅捐資在泉州海邊筑土堡防御英軍,還招募地方青壯年進(jìn)行軍事訓(xùn)練。蘇廷玉清正廉明,骨氣錚錚,與林則徐、陳化成都是至交,在廈門政聲極佳。
丈夫給石頭起名,妻子也與石頭有趣味的“互動”。“鰲石位于海邊蘇氏小廟背后,蘇廷玉的妻子見石頭孤零零,便拿出女兒的衣服跑去給它披上。”郭老說,夫婦二人富有閑情逸致,廈門云頂巖上還留有蘇廷玉的多首題壁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