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父母奉茶
臺海網8月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文 常海軍/圖 見習記者 曾宇姍 通訊員 危婧憬 林坤山)農歷七月初七,傳說中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好日子。不過,在閩南可不一樣,那是16歲少男少女成年的好日子。這個傳統(tǒng),在閩南流傳了上千年。
昨天,第五屆“做十六歲”成年禮在朝宗宮舉行,56名青少年身穿大紅狀元袍,頭戴金花狀元帽,手搖“成功”寶扇,走上平安橋,穿過“七娘媽”亭,再為長輩奉上一杯茶,循古禮“做十六歲”。
沙坡尾“一日館長”第九期活動也于同日舉行,以“做十六歲”成年禮為主題,文史專家彭一萬擔任“一日館長”,現場講解“做十六歲”成年禮的故事。
A
現場56名青少年踩街昭告長大成人
昨天下午,56名青少年身著狀元服,頭戴狀元金花帽,手執(zhí)“成功”寶扇,從朝宗宮出發(fā)進行踩街,向鄰居父老昭告自己長大成人。

他們走過平安橋,寓意吉祥平安;穿過“七娘媽”亭,寓意感恩兒童守護神十六年來眷顧;在“七娘媽”亭前列隊,同學們手捧圓仔花向“七娘媽”獻花,其意在讓同學們須懷有感恩的心,因為在成長過程中他們受到很多人的保護。獻花儀式后,每位同學都領到了紅雞蛋(閩南習俗:脫殼),寓意長大成人。
每年的成年禮上,最感人的環(huán)節(jié)莫過于奉茶。青年們手捧香茗,跪在父母面前,向父母奉茶,感謝養(yǎng)育之恩。
來自華僑中學的林琪,今年剛好16歲,她告訴導報記者:“覺得自己心智成熟了,能力長進了,也可以幫父母分擔了。”而林爸爸是想讓孩子有個成長的紀念,用這個儀式給孩子正面的教育,告訴她長大要有責任感、有奮斗的想法。
朝宗宮管委會主任林招治介紹,參加活動的青年中,還有5位來自臺灣、2位僑屬和3位加拿大籍華裔,他們從網絡上獲悉后特意報名參加。
來自臺灣高雄的陳薇安,雖然已24歲,也趕來現場感受“做十六歲”成人禮。陳薇安說,成人禮對她來說,很熟悉也很陌生,只在電視上看到過,但沒親身經歷過。
踩街、奉茶,兩個多小時的活動讓她頗為感動。“踩街的過程有過馬路、上坡、過橋,其實這就像人生的路,有時平坦,有時也會遇到挫折,但最終還能回到父母的懷抱。”陳薇安很感動,甚至有些哽咽,“成年后要擔起責任,這個儀式會加深這種感覺,知道自己是個大人了,步入了另一個階段,應該回報父母。期許自己在未來道路上保持感恩的心,希望成年后的自己積極努力。”
來自加拿大的蔡釩,今年21歲,老家在泉州。16歲就去加拿大讀書,這次趁暑假回來探親,剛好趕上這場活動,想感受一下這種氛圍。“我在加拿大經常參加同鄉(xiāng)會,但沒參加過這樣的成年禮,很有儀式感,給父母敬茶這個環(huán)節(jié)最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