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學子聚廈傳唱南音雅樂
臺海網(wǎng)1月31日訊 據(jù)海西晨報報道 來自海峽兩岸的學子們,又一次在廈門完成了一場關于南音的學習。“閩南傳統(tǒng)藝術種子培訓——南音”冬令營,于1月29日晚舉辦了閉營儀式專場演出。這也意味著,這場持續(xù)了10天的冬令營,由此告一段落。

參與冬令營的學生共有13名,都是經(jīng)臺灣戲曲學院考試挑選出來的優(yōu)秀學生,其中包括2名陸生。演出當天,臺灣學生帶來了八音合奏《鳳打梨》、琵琶彈奏《步步高》、小組唱《直入花園》等曲目,廈門市南樂團帶來清唱《登鸛雀樓》、古譜《商·萌》等。臺灣學生說,這是他們的“學習成果匯報演出”,因此十分重視及努力,完成效果也很好。
本次活動由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廈門市南樂團、臺灣戲曲學院聯(lián)合主辦。其目的就是播撒閩南傳統(tǒng)藝術種子,讓臺灣青少年有機會到大陸學習,感受大陸的藝術教育。這也是落實中央“惠臺31條”和廈門“惠臺60條”,鼓勵臺灣青少年來廈門開展研學旅行,參加各類夏令營及青少年交流活動的具體措施。
這13名學生在廈門如何度過冬令營?“孩子們的學習內容十分豐富。”廈門市南樂團相關人士說,除了學習南音的基礎知識,以及琵琶、洞簫、二弦、三弦、擊樂的演奏和演唱,主辦方還邀請了現(xiàn)任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xié)會主席、泉州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研究會會長陳日升前來授課《南音歷史》;同時,廈門市南樂團派出王安娜、陳美瑜等優(yōu)秀教師擔任教學,邀請南音專家謝國義、王小珠傳授南音基礎知識。
記者了解到,這已經(jīng)不是兩岸藝術機構、高校第一次聯(lián)合舉辦傳統(tǒng)藝術冬令營了。去年年初,“閩南傳統(tǒng)藝術種子培訓”冬令營曾舉辦了以傳統(tǒng)戲曲為主題的活動,吸引了臺灣18位“00后”學生蒞廈學習,并迅速在臺灣文藝界傳播開來,并促成了“三下鍋”《阿搭嫂》于去年6月在臺灣演出的轟動,以及2018年“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jié)”首演的好評。
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相關人士說,去年的冬令營結束后,臺灣戲曲學院非常期待“種子培訓”能夠繼續(xù)辦下去,為臺灣有志于學習閩南傳統(tǒng)藝術的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學習和實踐機會,為此,“閩南傳統(tǒng)藝術種子培訓———南音”冬令營得以舉辦。
臺灣戲曲學院認為,除了南音技藝的學習外,兩岸學生一同參與、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的魅力,意義更為深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