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筆筒 祖父一直在用
何丙仲的祖父何仰潛是清朝的秀才,一生愛讀書,常用毛筆寫小楷,而毛筆就放在一個小小的壽山石筆筒里。

這是一個由整塊壽山石做成的筆筒,還雕刻了鏤空的花紋,也不知已經(jīng)歷了多少歲月,不少地方已經(jīng)破損。“這也是祖父當年從惠安帶過來的,他一直在用,也不知道具體是哪個年代的,總之是清朝以前的物品。”何丙仲猜測,這個筆筒可能是當時泉州城里的工匠雕刻的,雖有點粗糙,但不失雅趣和空靈。
何丙仲說,祖父是清朝的秀才,一生平和,不愛張揚,晚年也一直在讀書,在那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里,保留著傳統(tǒng)讀書人對書籍的敬重。這種對讀書的熱愛,也深深影響了何丙仲,從小祖父就教導他要敬重書,看書前要洗手,看書時正襟危坐,書籍從不折頁。“祖父告訴我,讀書是最好的事情,不但要博覽,更要精讀。”何丙仲說。
1969年,祖父過世,何丙仲就一直珍藏著這個筆筒,幾次搬家都不曾丟棄。
傳承家風 書房取名“一燈精舍”
何丙仲回憶,祖父母兩人的感情十分和諧,雖然,他們一個是清朝秀才,一個是惠安農(nóng)家女。當時,祖父來到廈門后,在五通的泥金社辦起“樂安小學”,作為校長專心育人,而祖母看到五通那里有很多土地,十分高興,于是租下了很多土地養(yǎng)牛、耕田。在別人看來,校長的太太耕田,簡直是奇事,但祖母卻不改農(nóng)家女的本色,堅持耕田勞動。
1938年抗戰(zhàn)爆發(fā)后,祖父母搬到鼓浪嶼生活,一直到晚年,祖父仍堅持讀書、寫字。“在齊白石的畫中,這種油燈是放在書桌上使用的,是讀書燈,而不是吃飯燈。”何丙仲說,祖父母當年使用這盞油燈,也是讀書照明,因此它是一盞讀書燈。為了表達懷念之情,酷愛讀書的何丙仲,將自己的書房取名為“一燈精舍”,書房書架上有滿滿當當?shù)臅y(tǒng)計超過上萬本。
詩書傳家,在何丙仲看來,祖父母留下的油燈、筆筒,是一種家風家訓的傳承,是無價之寶,要代代流傳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