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立水現(xiàn)場測量,新出土的龜趺保存完好,距離地面約1.2米,龜趺背上石頭卯孔長70厘米,寬20厘米,深20厘米,可推斷,龜趺所駝的碑身又高又大,目前石碑還在發(fā)掘中。奇特的是,龜趺的龜頭裝飾紋樣以及龜頭上面的三個圖案,具體什么含義,有待進一步考證。”顏立水說。
顏立水說,這只龜趺的發(fā)掘意義重大,它是提督墓重要的歷史文物,從古代官員墓葬來看,起碼要五品及以上級別官員,死后方可在墓前設(shè)立龜趺。不僅如此,提督墓還尚存一根六角形坐獅望柱。
“提督墓既有龜趺,又有望柱,足見墓葬規(guī)格之高。”顏立水說,這樣規(guī)格的墓目前同安、翔安已發(fā)現(xiàn)的只有陳滄江墓。
【鏈接】
當年巡視“七洲洋”
即西沙群島一帶
吳升,乾隆版《泉州府志》記載:“吳升,字源澤,同安人,本姓黃”。行伍出身,先后從征金門、廈門等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隨施瑯定澎湖、臺灣,因功擢廣東副將。《泉州府志》還記載:吳升于康熙四十九年到五十一年(即1710年-1712年),任廣東副將(從二品),調(diào)瓊州府時,“自瓊崖歷銅鼓,經(jīng)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視,地方寧謐。”
顏立水查閱史料證實,康熙年間,西沙、南沙群島屬廣東省瓊州府萬州(今海南島萬寧、陵水縣境內(nèi)),府志所稱“七洲洋”即今西沙群島一帶海域,“四更沙”即四更沙角,是海南島西岸的海角,這些都是清代水師巡視范圍。
康熙六十年,吳升任福建陸路提督,被康熙贊為“天下第一好提督”。雍正三年,吳升加太子少傅致仕,去世前上奏請求恢復(fù)黃姓,朝廷準其所請。雍正六年(即1728年),黃升去世,加贈太子太保(從一品),賜謚勤恪,墓葬在同安縣長興里梨山保莊上,俗稱“提督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