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10月2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李雪梅)昨日,杏林灣生態(tài)環(huán)境整治提升一期工程4.3公里的生態(tài)圍堰已基本合龍,圍起近65萬平方米的水域,已吹填C1區(qū)近17萬平方米的面積,將打造的鳥類棲息地之一——鸕鶿灘,雛形漸出。
中國水電五局生產(chǎn)部負責人告訴導報記者,整個項目將打造鳥類棲息地75萬平方米,其中水下棲息淺灘約63萬平米,水面上陸域面積12萬平方米。目前正在對已回填的軟基進行真空預壓處理,兩臺樁基進行真空預壓密封墻施工,在地基強化后方可種植綠色植被,在水下淺灘區(qū)種植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構建水下生態(tài)森林,增加濕地生物多樣性,打造濕地水陸交錯帶濕生植物群落。從而進一步擴大鳥類活動空間和棲息環(huán)境,補充并豐富魚類和鳥類的食物資源。
遠眺杏林灣,整個施工水域6.9萬平方公里,北起后溪水閘、南抵集杏海堤、西至D島、東臨水晶湖郡,除了已成型的17萬平方米鳥類棲息面積,還有近48萬平方米的C2、C3段水域正在吹填中。
如此大面積水域是如何吹填的?細心的市民會發(fā)現(xiàn),杏林灣上,有幾條管道橫亙在杏林灣上,最長達2公里。那是絞吸船尾部牽帶的細長淤泥輸送管道,正在進行清淤作業(yè)。
杏林灣水域清淤疏??偡搅窟_313.3萬立方米,吸上來的淤泥在池中沉淀,通過消能沉渣、機械脫水處理壓成泥餅,用于構建鳥類棲息地及體育島加高,就地解決運輸處理問題,實現(xiàn)“渣土無外運”。余水經(jīng)過濾凈化后,再回到杏林灣,達到補充水體、凈化水質(zhì)的效果。
杏林灣水域的施工是否會影響鳥類呢?8月份導報曾報道一條有愛的新聞:入夏后,一群白額燕鷗在杏林灣工程的臨時圍堰上筑巢、產(chǎn)卵。為了讓小鳥們安心產(chǎn)卵、遛娃,施工方全面開啟“保護模式”、暫停施工,直到這群白額燕鷗全部離開才恢復開工。“不僅僅是白額燕鷗,隨著吹填面積的增加,前來筑巢的鳥類也有所增加。”施工方開心地介紹。“下一節(jié)點,將對湖底淤泥原位強化修復。杏林灣除磷材料及沸石覆蓋材料評估試驗將于年底完成。”廈門市政集團開發(fā)公司項目負責人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