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策1 快遞在路上接力,防止快遞站“爆倉”
“雙十一”期間,快遞站、“藍店”的快遞包裹數(shù)量大增。為了提高包裹處理效率、讓小區(qū)居民能夠有序取件,快遞站工作人員、“藍店”店主都想出了一些辦法。在誼愛路某路口,兩名派送員交換了電動自行車,朝著不同的方向駛去——一輛電動車的后箱快遞包裹高高堆起,另一輛車的后箱卻空空如也。騎著空箱電動自行車的,是韻達快遞臨時派送員小劉,他入職才兩天,負責給各個全職派送員“派送”快遞,提高派送效率,防止快遞站“爆倉”。
“這有點像飛機在空中加油。”小劉向記者解釋,他作為臨時派送員,對各個街區(qū)的商戶和居民都不熟悉,所以他的主要任務就是在快遞站裝好快遞,與全職派送員約好時間地點,給他們送去需要派送的快遞。這樣節(jié)省了全職派送員來回取快遞的時間,同時又避免臨時派送員因不熟悉路況而送錯快遞或拖慢效率。
對策2 改進分類方法,讓居民快速取件
“你的包裹在門邊!”在金鷺花園的??捅憷辏晃痪用駝偺みM店里,只招呼了幾句,店主就快速指出其快遞所在的位置,甚至不需要她出示取件碼——大部分“藍店”店主已經(jīng)對小區(qū)狀況、居民頗為熟悉。不過面對“雙十一”的大量快遞,“藍店”店主也無法再僅憑記憶——他們還是要想辦法完善包裹分類方法,才能讓小區(qū)居民更有序、快速地取件。
在該福客便利店,店主先將包裹按不同快遞商分類,再按收件人姓名歸類,還會用記號筆在快遞單上寫上收件人姓名,便于居民快速辨認;而在中孚花園附近的“藍店”,店主則按居民所在的樓道將包裹分類擺放,“這樣顧客取件更快、更方便。”
而在菜鳥驛站、騰云小站等收貨量更大的小區(qū)快遞取貨點,包裹分類則更為智能化。在金山國際小區(qū)的菜鳥驛站,一名工作人員負責將到達件掃描、錄入系統(tǒng),另一名工作人員則將包裹分類放置到有著不同編號的貨架上。這樣居民前來取件時,只需將取貨碼輸入系統(tǒng),就能快速在相應貨架上找到自己的包裹,“2375,在9號貨架,這里。”快遞工作人員很快引導居民找到了他的包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