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10月23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林毅彬 朱黃)國慶節(jié)長假還沒結(jié)束,在外地旅游的李建(化名)一家,便急匆匆趕回廈門,因為兒子小學的家委會要開會。
家委會是一個微妙的存在。李建的孩子在思明區(qū)某小學上學,家長們的社會資源、經(jīng)濟能力都很突出,這讓李建夫婦格外重視家委會的交際。
賴以溝通的微信群,隨時觸動著家委會的敏感神經(jīng)。一方面,老師希望有家長群體為其分擔責任;另一方面,家長期待更多參與孩子的成長,讓孩子在校園活動的參與度更強。“家長群里講話,有時候比職場還像宮斗,還要小心翼翼把握與老師交流的分寸。”多位家長表示,關于家委會風波中涌現(xiàn)的種種現(xiàn)象,好的也罷,壞的也罷,原因無非只有一個:為了孩子。
人選名校家委會成員超過10人
家委會在現(xiàn)在的學校里并不陌生。每年新生入學,總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選舉家委會成員。不同的學校,家委會的成立過程有所不同,這反映在家委會的人數(shù)方面有較大區(qū)別。
導報記者了解到,在廈門一些知名學校,幾乎每個班的家委會成員人數(shù)都超過10個,有的甚至多達20個;而在普通學校里,通常家委會成員人數(shù)只有3個左右。
為何人數(shù)方面差別如此大?海滄區(qū)一家長肖揚(化名)表示,名校里,尤其是名校的“重點班”,大部分家長是單位的干部,或是老板,或是學習成績特別好的學生家長,這些家長的班級管理參與意識特別強。
“一般家委會的要求是家長要有一定的資源,熱心班級事務,并有空閑時間服務班級。”肖揚表示,如果要求進家委會的家長比較多,老師會比較為難。最后,只要愿意留在家委會做事的家長,都會進入到家委會;家委會主任人選是家長們推選出來的,這個人必須有號召力,同時也懂得平衡家委會成員的關系。
而在普通學校,情況簡單得多。思明區(qū)某小學老師告訴導報記者,該校的家委會通常情況下是由班主任提名,然后由提名人再自行“組閣”,整個家委會大概就3個人。
“我們這里的家長一般對學校事務不太關心,希望把孩子交給學校就由學校全權(quán)負責了,這時就需要班主任根據(jù)家長的主動程度,來提名家委了。”這位老師透露,學校不會參與家委會的事,一般情況下,遇到比如組織秋游、競賽活動等,都會先通知家委會開會,讓家委會征集所有家長意見,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
也有老師表示,家長的文化層次與對孩子對學校的關注度是成正比的,所以老師們更青睞文化層次較高的家長來當家委。
做事 不是擺設,需要身心付出
“老實說,當家委確實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精力去做事,家委不是一個榮譽擺設,確實是一個需要身心付出的崗位。”李建在思明區(qū)某重點小學當了三年家委,現(xiàn)在孩子讀三年級了。“跟管一家網(wǎng)店差不多,有時候忙不過來。”他說。
他介紹,每年都有幾個關鍵節(jié)點需要家委去籌備,教師節(jié)、元旦、中秋國慶、假期旅行,此外還有偶爾的大型班級活動。每到這些時候,家委的事情就特別多了。比如,學校要搞元旦表演,家委就要想好自己班上的表演節(jié)目,還要借服裝、買道具等,有時連打掃場地都要家委親力親為,畢竟很多家長會懷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tài),有時碰上一兩個家長來幫忙,事后家委會主任還得在班群里不停道謝。
家委會不是一般家長認為的“收錢會”,每一筆錢的支出都有明確的賬目,有很多學習用品是需要統(tǒng)一購置的。李建說:“有家長對家委收錢不滿意,估計是一些活動項目他們不喜歡參與。但班級活動眾口難調(diào),都是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有的活動還是彈性的,不參與的孩子,我們也不會亂扣錢。”
家長當了委員,自家孩子是不是會受到特別的照顧?李建坦言,這個問題就是見仁見智了。有不少家長是懷著跟老師、校長套近乎的心理來當這個家委的,自己也不例外。
家委會里有一些“潛規(guī)則”。比如,老師有什么事情都會第一時間通知家委會,如果遇到一些學生的選拔活動時,一般由家委會先“瓜分”一遍,剩下的才到班級里,有時甚至名額都在家委會里“消化”了。“不過,老實說,即使是選拔優(yōu)秀學生,不少家委的孩子都是尖子生。我們當時的家委會主任就給孩子請了兩名家教,隔天一對一進行輔導,他的孩子無論是才藝還是學習,在班上都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所以,每次有什么活動,他孩子都是不二人選。”李建稱,能主動承擔家委任務的家長,都對孩子學習有很高的期望,因此雖然看上去孩子似乎占了“家委”的便宜,但實際上大多數(shù)還是有真才實學的。
矛盾 有的成員只會給學校唱贊歌
家委會建立之初,是為分擔學校的任務,然而進入這一陣營后,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因此,廈門大多家委會訂立了嚴格的章程,工作職責包括促進學校與社區(qū)、家庭建立更加密切的聯(lián)系;反映廣大家長要求,讓學校及時了解家長心聲;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進行適時的評價與反饋等。“其實說到章程,我們成立之初就應學校要求制定起來了,但在操作中,往往很難實現(xiàn)。想法是美好的,但單管好一個班的活動就夠累的了,別提跟社區(qū)搞什么聯(lián)誼了。”李建說。
肖揚也是家委會成員。他說:“都是精英,誰也不服誰,各種焦慮。真正把權(quán)力放到每個人手里,家長們并不會用。每個人都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提訴求、給差評,還動不動找校領導投訴說理。”
現(xiàn)實中,家長和孩子能否通過家委會實現(xiàn)與學校的平等溝通呢?
家長蔡女士說:“我覺得不太可能!你看看現(xiàn)在進入家委會的家長是什么人就知道了。家委會成員大多是公司老板以及尖子生的家長,他們只會給學校唱贊歌,不可能實現(xiàn)監(jiān)督功能。”
她認為,代表的選取要公正公平,家委會必須要代表不同的階層和不同的文化層次,要有好學生的家長代表,也要有成績不好學生的家長代表,要讓每一方的人都有說話的權(quán)利,這樣才能充分反映出家長的需求,和全體家長的呼聲。
也有家長表示,有家委會比沒有好,家委會絕對不會只是擺設,只是所起作用大小各個學校并不一樣。
來自海滄區(qū)某小學的家長梁女士告訴導報記者,小孩讀到五年級的時候換了一個班主任,對學生非常嚴格,尤其體現(xiàn)在布置作業(yè)上,既多又難。有部分家長覺得輔導孩子作業(yè)都吃不消,于是通過家委會,把家長的心聲反映出來,希望老師在布置作業(yè)的時候適當調(diào)整一下,讓孩子有個過渡。后來老師通過跟一些家長聊天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作業(yè)確實對于班上學生水平來說是多了,于是開始嚴格控制作業(yè)量,讓問題得到了解決。
苦衷有些需求老師實在做不到
既不愿成為義工隊,但也不能成為名利場。家委會在參與學校事務時,到底該如何把握參與度?
“有時候,家委會提出一些需求,我們真的達不到,但他們非要去做,互相不接受,該聽誰的?”海滄區(qū)某小學班主任陳老師說。
制度雖缺乏,但在家長李建和肖揚看來,孩子的日?;顒佣际呛墁嵥榈氖聝?。比如,為保證每個孩子都能收到元旦禮物,但經(jīng)費僅有不到100元,有時需自掏腰包搭上些錢。在實體店里面,很難買到便宜又好的東西,家委會成員只能想方設法地在網(wǎng)上去淘,然后在家長微信群里商量:“本子怎么發(fā),橡皮要怎么分配才合理……”
家委會本是建在學校與老師、孩子之間的一座橋梁,但如果運營不利,反而會成為一堵墻。導報記者在采訪中還發(fā)現(xiàn),雖說很多學校的家委會成立已久,但多數(shù)家委會有點“虛”,“橋梁”和“監(jiān)督”作用都未能得到充分發(fā)揮。
最近,李建收到一條遠房親戚的短信,咨詢他自己是否值得競選家委會。他思前想后,最后還是刪掉了那條長達幾百字的“利弊分析”微信文字,只是簡單地回復了句:只要為了孩子好,你自己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