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賣平臺的配送員穿行在街頭。
臺海網(wǎng)10月14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前日,本報關(guān)于“外賣和堂食不一樣”的報道受到廣泛關(guān)注。驚訝之余,不少讀者有了不少思考甚至質(zhì)疑:外賣何以不同?價格何以虛高?這到底是商家必須為之的生存之道,還是“別有用心”的營銷策略?
接下來,我們就透過商家的視角,走進這日漸壯大的“外賣江湖”,嘗試解答讀者們的疑惑。
文/本報記者 蘭京
見習記者 薛堯
圖/本報記者 林銘鴻
【江湖起伏】
有人成了贏家
有人摔了跟頭
有人說,小餐飲店要做得好,以前看進店率,現(xiàn)在看的則是外賣。隨著外賣平臺的日益壯大、用戶的日益積累,稀松平常的外賣背后,儼然成了一個暗潮洶涌的“江湖”。
明發(fā)商業(yè)廣場北區(qū)巷子里的一家港式燒臘店,40平方米的店面被打包好的外賣餐食占據(jù)——每天的外賣單量就有300多單,他們?nèi)耸植粔?,放棄了堂食;禾祥西路一家燒臘店店長說,和外賣平臺合作,一直在做滿減活動,一個中午一般能接150多單,5名打包工人,平均一分鐘就得打包一份。“多賣一份外賣,就多賺一份錢。”后江埭路一家小炒店老板說,堂食生意足以支付成本,外賣收入幾乎就是純利潤。
但并不是每名業(yè)者都經(jīng)營得如此樂觀——小薛去年6月和朋友在觀音山開了一家飲品店,本來想著觀音山白領(lǐng)多、外賣量大,但開了4個月依舊在虧本,不得不把店面盤出去。
“我覺得,外賣并不是誰都能碰的。”小薛說,有了外賣平臺后,在外賣這個江湖里,有人成為了贏家,有的人則摔了跟頭,歸根到底,“得跟著外賣平臺玩。”
【江湖秘密】
高抽成或帶來問題 平臺需做好監(jiān)管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曾提及,外賣平臺需要抽取每份訂單的16%到18%不等的金額。
這些金額的抽取,在一些店家看來是值得的——比如平臺公開店家的數(shù)據(jù)中心,店家的營業(yè)額、訂單數(shù)、排名流量,以及店家的菜品分析、顧客分析等都在其中呈現(xiàn)。店家可以知道不同時段什么菜式最受歡迎,及時調(diào)整。
店家陳先生還告訴記者,平臺會做引流為商家尋找客戶,還承包騎手提供外送,甚至提供外送的袋子和筷子,“這些對商家都是一種優(yōu)惠。所以盡管平臺抽成一再抬高,大家仍舊還在合作。”商家林先生也說,外送成本降低了,也規(guī)避了風險,“做外賣十年,如果送餐員出一次事故,十年賺的錢都不夠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