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共交通到廣迎八方客
八十年,人與記憶。
1938年至1950年,這個時段的輪渡歷史,是八九十歲的“老廈門”所不能遺忘的。
1938年廈門淪陷,廈鼓輪渡被日本福大公司強占,“只用不修”令輪渡設施日漸破敗。1945年8月日本正式投降,原輪渡管理處接收了傷痕累累的碼頭、躉船、客船,之后,為使輪渡船班運行更為穩(wěn)定,公私合營的廈門輪渡股份公司于1947年9月19日正式成立。
1949年10月17日,廈門解放,人民政府派專員進駐輪渡,1950年成立“廈門輪船公司”,小小的輪渡,濃縮著一段戰(zhàn)火紛飛的歷史,也凝聚著鷺江兩岸百姓的對和平、幸福的企盼。
上世紀五十年代,輪渡并入市公交公司,“公共交通”的屬性,讓輪渡的服務更上一層樓。“當時有一個女人要到廈門島上生孩子,來不及,就生在船上了,我為她煮蛋燒水。生在船上的孩子不止一個呢。”這是輪渡老員工的一段記憶。
上世紀八十年代,廈門人游泳,還都要通過輪渡去鼓浪嶼——那片沙灘,在當時是廈門人心目中真正的海濱浴場?,F(xiàn)在,這片浴場,每日仍在迎接八方游客。
1959年,1999年和2016年的三次大臺風,均給輪渡的硬件設施帶來巨大破壞。但三次臺風過后,廈門輪渡都以最快的速度恢復運營,這是一種職責,一種承諾。
八十年發(fā)展,廈門輪渡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海上客運企業(yè)之一,運載的人數(shù),也早已突破億人次,他們的記憶,是珍貴的財富。
從過渡碼頭到文化“新客廳”
八十年,文化與傳承。
“鼓浪情·輪渡行”,鼓浪嶼百年的文化積淀,讓輪渡,也逐漸從跨海的交通工具,變?yōu)槲幕姆?mdash;—琴島上的一磚一瓦、每一件家具、近千架鋼琴,在這百年間,均是由一艘艘渡輪承運渡海。
“渡”,承載著情愫。八十年的輪渡,已“陳釀”出甘霖——今年年底,廈門輪渡泊物館(暫定名)計劃正式開館,將展示難得一見的輪渡舊物。
與此同時,廈門港務控股集團、廈門國際郵輪母港集團,正在把輪渡打造為鼓浪嶼文化宣傳的“新客廳”,“百年鼓浪嶼”圖片展、人物展,持續(xù)開展一年多,已有上千萬人次在候船樓里領(lǐng)略到鼓浪嶼的百年文化。
“行”,浸染著文明。若是把好人好事、拾金不昧、跳海救人的事跡寫成一本書,那么,輪渡公司的每一個員工都榜上有名。這樣的企業(yè)文化,傳承了八十年,“文明單位”的牌匾,已超過20塊。企業(yè)文化,早已成為廈門輪渡寶貴的精神財富。
“向你走來的,都是你的戀人;離你而去的,都是你的情人。”如今,汪國真寫給鼓浪嶼的詩,用在人來人往的郵輪中心碼頭,意境十足——八十年光陰彈指一揮,唯有文化永恒?,F(xiàn)在,廈門輪渡正在將另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鼓浪嶼之波,填上英文版歌詞,讓這首代表鼓浪嶼、代表廈門的歌曲傳向更遠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