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報記者羅子泓
【一組對比】
湖濱東路與湖光路交界處:
臨時店面拆除
綠色穿墻而出
墻面鏤空處和墻頂上,綠色的仿竹節(jié)圍欄、墻檐與茂盛的植物相映成趣——行走在湖濱東路與湖光路交界處,頗有幾分漫步園林之感。不過,10多年前,這里可不是如此景象。
據(jù)知情人士透露,上世紀90年代,這里是一排30多家經審批而建的臨時店面。因為是臨時店面,難免雜亂無章,臟亂差等現(xiàn)象隨處可見。大約在2005年時,因店面到期,政府又有對城市景觀提升的計劃,于是,這些店面被拆除,砌起了130多米長的圍墻,墻外竹林掩映,墻內綠植從墻面鏤空處“流動”出來,一片怡人的“綠”便呈現(xiàn)在市民眼前。
湖光路1至6號:
儲藏間破墻開店
環(huán)境臟亂不堪
和湖濱東路與湖光路交界處這一片整潔靚麗相比,一街之隔的湖光路1至6號的破墻店面就顯得雜亂不堪了:倚靠在行道樹上的掃帚,擺放在人行道上的電動自行車,還有甘蔗皮、塑料袋等垃圾散落……這里的20多家店面,都是由儲藏間破墻改造而成的。
“兩相對比,優(yōu)劣立見。如果沒有這堵130多米的透綠圍墻,很難想象,作為城市重要交通動脈的湖濱東路將是怎樣的光景。”市民黃先生說。
【一個范本】
常明路:
放寬整改期限
逾期依法封墻
從整治及后續(xù)維護過程考量,常明路破墻開店的改造提升,有諸多可借鑒之處。
常明路上的蓮坂西小區(qū)保安告訴記者,大約四年前,部分業(yè)主把臨街儲藏間改造成店面出租。商家把空箱子、修車工具等雜物堆放在草地、路邊;餐飲店擺出帳篷桌椅占用人行道、破壞綠化,并產生油煙與噪音污染等問題。
兩年前,借著改造提升老舊小區(qū)的契機,由嘉蓮街道牽頭、職能部門聯(lián)動、居民共同參與的整治提升行動啟動。2014年底,嘉蓮執(zhí)法中隊對這里的商戶下發(fā)了責令整改通知書。“年關將至,貨源堆積,新店面難找……”商戶們向執(zhí)法部門表達了整改所遇到的困難。執(zhí)法部門將整改期限從2014年12月延長到了次年2月。但整改期限到后,只有寥寥幾家商戶搬離了物品。于是城管部門依法請來工人,封堵了破墻開店的店面,恢復了墻體。
墻體恢復了,但難保不會有人再敲開。原來的居民樓面向人行道,又是開放式的,于是街道、居委會、物業(yè)和居民再度聯(lián)手,在人行道和小區(qū)綠化帶之間建起了圍墻,并在上面增添了與文明教育相關的卡通畫。前后不過相隔十來天,整個街區(qū)煥然一新,行人有路可走,圍擋起來的社區(qū)也更安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