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支招】
設計要有廈門味要模塊化易維護
什么樣的地鐵出入口設計才能在征集中脫穎而出?采訪中,軌道交通集團總工程師辦公室副主任郭敏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所有設計者需要注意的是,這次征集選出的方案,將來會復制到1、2、3、4號線的300多個地鐵出入口上。”一個出入口漂亮,不代表其他環(huán)境下的出入口也能漂亮。因此設計方案需要在發(fā)揮自身特色的同時,與周圍的環(huán)境互相協(xié)調(diào)、融合,對不同的城市景觀、環(huán)境有較強的適應性,“這個恰巧是最考驗設計師功底的。”郭敏說。
是否模塊化、工廠化生產(chǎn)和易拼接同樣十分重要。郭敏表示,地鐵口雖然面積不大,但是大多位于人流密集的區(qū)域;同時因為地鐵線路特點,地鐵出入口施工無法避免地會遍地開花,因此生產(chǎn)、安裝過程必須盡量快速簡單,以縮短施工時間,減少對交通的影響。此外,模塊化的另外一種好處就是便于維護,在某個配件出現(xiàn)損壞或故障時,可以找到相同的配件進行更換、維修。
最后,郭敏還建議,作為一個著名旅游城市,廈門的地鐵出入口也應有自己的特色,成為一個城市的符號。“這也是我們面向全市進行征集的原因,只有立足廈門的設計方案,才能真正體現(xiàn)廈門味兒。”
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廈門分院院長薛煌也給出了自己的專業(yè)意見:“地鐵出入口設計應首先考慮其使用功能,要做到易定位、易識別。”薛煌表示,地鐵出入口是地鐵車站在地面的重要標識,優(yōu)秀的地鐵口設計應該能讓市民在鬧市區(qū)迅速地找到,具有空間辨識和定位的能力。
【相關】
多為地下兩層少數(shù)有三層
地鐵出入口是連接地面和地下地鐵站的過渡通道。那么埋藏在地下的地鐵站內(nèi)部究竟有幾層,是什么樣的結構呢?郭敏透露,目前我市地鐵站普遍設計為兩層,個別站點會出現(xiàn)地下三層的結構,不過比較少見。
根據(jù)地鐵站設計方案,從地面的出入口進入車站后,乘客通過電扶梯下到地下一層,也就是站廳。在這里買好票、過完安檢之后,乘客就可以直接向下至地下二層,也就是站臺,等候列車的到來。
而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個別站點會出現(xiàn)地下三層的結構。例如,由于呂厝站是1號線和2號線的換乘站,需要多挖一層,乘客乘坐1號線要到地下二層,乘坐2號線則需要下到地下三層。又如東渡路站,因為列車需要穿過過海隧道,出于安全考慮,這個站最終被設計成三層結構。
據(jù)介紹,按照設計方案,地鐵1、2、3、4號線地下地鐵站總共有300多個出入口,平均下來每個站點至少有4個出入口,而像呂厝站這樣的換乘站,其出入口更是多達11個。同時,為了盡可能方便市民出行,地鐵站出入口在可能的情況下將盡量設置在路口、十字路口位置,同時十字路口的四個角也盡量設置出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