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飛逝 該樓房已超過設計年限
經(jīng)40年的風雨洗刷,文園路3號筒子樓迎來“垂暮之年”。無論是建筑結構抑或消防應急設備方面,均存在諸多安全隱患。然而在繁華的寫字樓旁,配上地鐵沿線,這棟樓房價一度接近6萬元/平方米,現(xiàn)在看房的仍然不少。
那對它進行修繕容易嗎?在現(xiàn)場評估后,國家一級建造師劉先生謹慎地表示:“個人覺得不容易修復:第一,40年前的建筑,大多沒有保留圖紙,沒有圖紙的話,施工要參照什么標準?第二,預制板的鋼筋已經(jīng)高度氧化,銹蝕嚴重,水泥補上去怕踩幾腳連鋼筋一起被踩斷。”
國家二級建造師王先生也為難表示:“辦法肯定是有的,但是這棟建筑已經(jīng)超過其設計年限了。”
專家介紹,這棟建筑是70年代典型的預制板房,是當年“國際水準”的“極簡主義”居民樓。
新聞鏈接
赫魯曉夫樓
“極簡主義”的建筑,絕不是偷工減料的產(chǎn)物,而是前蘇聯(lián)領導人赫魯曉夫的“杰作”。
二戰(zhàn)后,伴隨著人口增長的壓力,前蘇聯(lián)改用預制板裝配房屋。特別是赫魯曉夫時代,他命令建筑師開發(fā)一種可迅速復制的建筑模板,使其成為“全世界的典范”。
整個樓房簡單便宜,可以大規(guī)模工廠化批量生產(chǎn),生產(chǎn)和建設速度快。蘇聯(lián)人在實際操作中,15天就能蓋一棟樓,房屋外觀很簡單,就這樣,極簡主義的“赫魯曉夫樓”誕生了。而高于五層的建筑物必須安裝電梯和垃圾通道,所以房屋索性全部五層。“赫魯曉夫樓”以最低的成本改善了前蘇聯(lián)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
當年,廈門遠比蘇聯(lián)的大城市窮,筒子樓同樣圓了當年廈門人的“住房夢”。
然而,幾十年下來,設計壽命25-50年的樓房,已“垂垂老矣”,安全問題隨之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