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冷板凳”一“坐”就是42年
“這么多零件,哪個該裝哪兒,光是拆開來看著就令人頭大。而且,面對年久失修、沒有活力的老古董,看著就想睡覺,提得起興趣嗎?”曾有人詢問王津,每天都是這樣的工作是否厭倦。
“你要是坐不住,就只能改行唄。”王津淡定而又幽默地回復。他用事實說話,一“坐”就是42年。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皇宮,鐘表匠人卻始終留在紫禁城內(nèi)。值得注意的是,鐘表修復技藝,是唯一在故宮里一直綿延下來,沒有斷層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而王津正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古代鐘表修復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
王津的曾祖父曾經(jīng)在故宮管理清軍的后勤,爺爺曾任故宮圖書館館長。家族氛圍的耳濡目染之下,王津?qū)蕦m從小就有一份格外的親切之情。
1977年,16歲的王津開始修鐘表。“在紫禁城修鐘表”,乍聽很“高大上”,但仔細一想,這樣的冷門職業(yè)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靜得下心,大多數(shù)人無法做到常年堅持。
從懵懂少年到如今42載歲月流逝,王津一直情有獨“鐘”,做著外人看來枯燥無味又繁瑣費力的事情。他還把修表的技藝傳承給下一代,王津的兒子大學畢業(yè)之后,應聘到了頤和園修復鐘表藏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