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0月22日訊 據(jù)廈門廣電報道 1935年對于廈門中共來說是非常特殊的一年,當時全國的革命形勢處于低潮時期,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后正在進行艱苦的兩萬五千里長征,閩西、閩南、閩北等地的游擊戰(zhàn)爭雖然還在繼續(xù),但處境也非常困難。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原安溪中心縣委組織部長易培祥叛變投敵,不但搞垮了紅二團,還差點導致中心市委的領導人被捕。此時的廈門中心市委已是支離破碎,在如此嚴峻的形式下,究竟有誰可以來繼續(xù)挑起這個重擔呢?
30年代,廈門升平路上曾有一家“永記錢莊”,位于升平路7號二樓。錢莊不過是個幌子,它的真正用途是中共廈門臨時工作委員會。那么此時是誰重新將幾乎已經(jīng)解體的廈門中心市委再次組織起來呢?這還要追溯到1933年,當時中共廈門中心市委為了加強紅二團的領導力量,派遣尹林平到紅二團當團長。尹林平出生于江西省一戶貧農(nóng)家庭,21歲參加赤衛(wèi)隊,1931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因出色的領導能力繼而成為紅軍中年輕的指揮員。
廈門文史專家 洪卜仁:尹林平在廈門(活動)他是來來回回好幾次,這個是當時組織的需要。廈門有一度是比較處于(革命)低潮,所以黨就派他進來在文化界開展活動,那時候黨地下組織已經(jīng)開始跟文化界有所接觸。
尹林平滿懷希望來到廈門,希望能找到上級黨組織,做全面匯報繼續(xù)開展工作,然而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中心市委書記余南表示,他只支持隱蔽部署工作,對于經(jīng)費等問題都無法解決幫助。隨后,余南也不知去向。
如果換做常人,此時應當是感到萬般無奈,或許就撒手不干了。而底下只帶著六位革命同志的尹林平,卻決心要重建廈門黨組織,讓廈門的革命地下火種繼續(xù)燃燒下去。1936年7月中共廈門臨時工作委員會成立。當時,尹林平所能聯(lián)系到的黨員只有10余人,他就把這些人分為兩個黨支部,一個在廈門市區(qū),由洪學禮任支部書記,另一個在晉南同邊區(qū),由彭德清任支部書記。
之后尹林平又與設在香港的中共南方工作委員取得聯(lián)系,把廈門臨工委改為廈門工委。他與當時的南委負責人薛尚實會面,并獲得新的中央指示。此時,已是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前夕,尹林平將工作重點放在做好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上,大力推進抗日救亡歌詠活動、抗日詩歌運動。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1936年11月29日所舉辦的“魯迅追悼會”。
廈門文史專家 洪卜仁:這個魯迅的追悼會公開出來組織的不是他(尹林平),公開出來組織的是高云覽他們這些人,在當年的這個廈門文藝界來說是有一定地位。那他做最大犧牲就是尹林平他都是在背后,就是做背后的無名英雄。
短短兩年時間,尹林平將廈門工委從原先的十余人、兩個黨支部,發(fā)展為35名黨員、四個黨支部。在廈門中心市委搖搖欲墜之時,尹林平可謂是力挽狂瀾的勇士,所以毛澤東曾在一份電報上親自批示:“林平的歷史、能力請查明告我。此人似很有辦法。”能獲得毛澤東贊賞,可想而知尹林平的工作能力不簡單。也正是他的努力讓幾近解體的廈門中心市委重新找到了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