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7月2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陳捷 通訊員 思法/文 陶小莫/漫畫)老人去世后,留下一處祖宅,因為這處祖宅的使用維護問題,老人的多名后人起訴到法院爭管理權。近日,思明區(qū)人民法院依法適用特別程序,審結一起涉僑房申請指定遺產管理人案件。
這也是《民法典》實施后,福建法院審結的首起指定遺產管理人案。在這起案件中,思明法院巧用《民法典》全新創(chuàng)設的遺產管理人法律制度,創(chuàng)新具體適用機制,最終通過“競標”指定遺產管理人,破解僑房維護難題。
老人過世留下祖宅
管理權歸誰紛爭不斷
據(jù)悉,已故的魏姜氏遺有祖宅一處,魏姜氏生前未留有遺囑,未指定其遺囑執(zhí)行人或遺產管理人。魏姜氏育有三女一子,大女兒、二女兒均已去世,兒子和三女兒早年遷居境外,現(xiàn)生死情況及子孫沿嗣情況均不明朗。長女魏某甲(化名)照料晚年魏姜氏,這處遺留祖宅曾由魏某甲夫妻二人管理,目前居住在這處遺留祖宅的是魏某甲的后輩。
因魏姜氏繼承人眾多,且多人散落海外情況不明,魏姜氏身后遺留祖宅的析產確權困難重重,繼承糾紛已歷經兩代人均未能妥善解決。目前遺產房屋已經日漸舊損,家族各支繼承人就祖宅的管養(yǎng)維護問題紛爭不斷,實際居住在內的魏某甲后人也因無法定身份,因而在維護祖宅時處處受到制約。
《民法典》新增了遺產管理人制度后,根據(jù)《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六條規(guī)定:對遺產管理人的確定有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遺產管理人。
因這套祖宅的業(yè)主未指定祖宅的繼承人,而繼承人之間又因遺產管理問題分歧巨大,無法達成一致意見。為此,魏氏家族在國內的繼承人提起申請,請求盡快確定祖宅的遺產管理人,以避免祖宅年久失修,大部分繼承人的利益遭受侵害。
引入“競標”機制
法院確認遺產管理人
法院受理案件后,充分調查了魏姜氏的后人譜系,盡最大努力聯(lián)系了尚在大陸境內的繼承人參與遺產管理人協(xié)商,并追本溯源,詳盡調查了魏姜氏的生前居住地、主要贍養(yǎng)人、祖宅歷代翻遷管業(yè)情況和當前狀態(tài)等案件事實。
法院審理認為,本案中魏姜氏于《民法典》施行前過世,當時的法律、司法解釋對于遺產管理人制度并無規(guī)定,而《民法典》增設了該制度,但魏姜氏的遺產始終未析產分割持續(xù)至今,適用遺產管理人制度能夠更加妥善地處理遺產、解決遺產爭議、維護繼承人合法權益。
因此,法院在魏姜氏后人爭當遺產管理人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性地引入“競標”機制,令爭當遺產管理人的各支繼承人分別闡述管理遺產的有利條件、能力水平和具體方案,以此確認案涉遺產房屋的合適管理人。
由法院根據(jù)最大限度尊重被繼承人遺愿、最大限度發(fā)揮遺產效用的基本原則,最終判決與魏姜氏較為親近、對祖宅感情較為深厚、對祖宅及周邊環(huán)境較為熟悉的魏某甲一支后人擔任遺產管理人。
法官說法
為僑鄉(xiāng)歷史建筑保護樹立“思明樣本”
法官說,《民法典》實施后,新創(chuàng)設的遺產管理人制度,為諸如魏姜氏祖宅的管養(yǎng)維護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路徑。閩南僑鄉(xiāng)的特殊歷史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少涉僑房產在落實僑房政策后仍然析產確權困難,因此長期處于管養(yǎng)維護的擱置或爭議狀態(tài)。思明法院巧用《民法典》全新創(chuàng)設的遺產管理人法律制度,創(chuàng)新具體適用機制,妥善解決了涉僑祖宅的管養(yǎng)維護問題,充分彰顯了《民法典》以人為本、物盡其用的價值追求,也為僑鄉(xiāng)歷史建筑的司法保護樹立了“思明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