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叢掩映、綠藤扶墻的閩南古厝。
臺海網7月30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道 古老的西源溪潺潺流淌,火紅的三角梅絢爛綻放,深沉的古厝群默立鄉(xiāng)野,驅車在古坑村鄉(xiāng)間疾馳,驚起一灘水鳥,不遠處千日紅三角梅產業(yè)園里,“同安紅”花開滿園紅似火。
昨天,記者探訪省級鄉(xiāng)村振興試點村——同安汀溪鎮(zhèn)古坑村,這里一派傳統閩南鄉(xiāng)村的景象,讓人心動的,不僅是繁花勝景催化產業(yè)蝶變,還在于傳統村落的活力煥新。
“同安紅”發(fā)源地 擬掛牌國家林業(yè)和草原種質資源庫基地
清澈的汀溪“母親河”西源溪自北向南流經古坑,一年四季陽光充足,獨特的自然條件孕育了同安“第一花村”,這里的三角梅,美得純凈、紅得深沉、艷得攝人心魄。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同安紅”,古坑村是“同安紅”三角梅地理性商標的發(fā)源地。
“今年,古坑村即將掛牌‘國家林業(yè)和草原種質資源庫廈門三角梅基地’,將為古坑村鄉(xiāng)村產業(yè)振興輸出強勁動力。”2018年,廈門千日紅園藝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偉第一次踏上古坑村的土地,一下被震撼了:家家戶戶種在地上的三角梅,花開滿樹,房前屋后都是花。種地上的三角梅一般長葉不怎么長花,有花也不多,可是這個規(guī)律,在古坑村是個例外。
是什么樣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造就了這樣的奇觀?入駐、建設、擴產、帶動,千日紅園藝投資上千萬元,在古坑村建設的三角梅種質資源庫,已收集國內外三角梅品種200多個,今年將成為國家林業(yè)和草原種質資源庫掛牌的首個三角梅基地。
古坑村黨總支書記葉建發(fā)介紹,由村黨總支牽頭成立的同安區(qū)滿枝紅花卉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引導村民土地流轉,對外招引三角梅龍頭企業(yè)千日紅公司入駐,形成了“企業(yè)+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目前全村三角梅種植面積達600多畝,年產值約2000萬元。依托合作社,村民還與企業(yè)簽訂3年3000萬元訂單回購合作框架,已有57戶農戶參與,受益于訂單式生產,農戶每畝每年可帶來約3.5萬元收入。
葉賜挺是村里“同安紅”最大種植戶,種了15年,每年銷售近百萬元,如今他培育的“同安紅”花枝一度搭乘飛機遠銷全國,“這兩年我還在村里新帶了10來個徒弟,在三角梅精細化種植上下功夫。”年過七旬的葉賜挺仍然干勁十足。
盤活閩南匣缽古厝群 整治提升108棟裸房
紅磚白石墻體、硬山式屋頂、雙翹燕尾脊……花叢掩映、綠藤扶墻的閩南古厝,這樣的鄉(xiāng)村如詩如畫。葉建發(fā)講述,鄉(xiāng)村振興在古坑村吹響號角后,村里提前完成了108棟裸房及平改坡整治提升,為了引進三角梅龍頭企業(yè),鎮(zhèn)、村先行對村里的兩棟閩南古厝進行修繕,去年底交付出租作為辦公、生產用地。
他說,今年,村里在做強花卉產業(yè)的同時,依托古坑村的古厝群,延伸民宿旅游,已有廈門華麗晶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從村民手中流轉武魁第(乾隆“九十九間”)古厝,不僅古厝得以修繕保護,每年也為村民帶來可觀的租金收入。“現在,一撥又一撥的意向企業(yè)來看古厝,對發(fā)展古厝民宿充滿信心,村民也主動振興,信心滿滿。”據了解,古坑村現保存有九思堂、武魁第等20多棟閩南匣缽古厝,山墻多使用碎窯坯鋪砌而成,紅磚黛瓦、層次分明、別具一格,具備發(fā)展閩南特色民宿的優(yōu)越條件。
多數的匣缽古厝,與古坑村的進士文化淵源深厚。歷史上,古坑村是個“進士村”。文史工作者耿瀚考證,《同安縣志》記載:古坑籍武進士、武舉人眾多,有葉向日、葉舒青、葉春暉、葉景堂、葉昌時等人,就在短短的68年中,這個村出了6個武進士、14個武舉人,十分罕見。
(記者 黃文水 通訊員 葉少靜 余雪燕 林玉芳 圖/何東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