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第28屆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即將在廈門舉辦,這是廈門首次舉辦全國性電影盛會。作為廈門重要的影視產(chǎn)業(yè)聚集區(qū)、拍攝取景區(qū)和企業(yè)入駐區(qū),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集美區(qū)現(xiàn)有各類影視企業(yè)350多家,每年有近百部影視劇在集美拍攝。
今起,集美區(qū)委宣傳部聯(lián)合本報開設“集美影事”專欄,挖掘集美與電影文化的淵源,講述流金歲月中的集美,進一步營造濃厚的影視產(chǎn)業(yè)發(fā)展氛圍,擴大集美影視產(chǎn)業(yè)的影響力,推進集美影視產(chǎn)業(yè)發(fā)展。

■王人美(右)在《漁光曲》中飾演“小貓”一角。

“集美二號”在影片中亮相。
臺海網(wǎng)11月5日訊 據(jù)廈門晚報報道 1934年6月14日,電影《漁光曲》在上海金城大戲院上映,座無虛席。這部影片連映84天,近百萬人次觀看,而且當時上海正好遇上60年未有的盛夏,觀眾們汗流浹背。就這樣,《漁光曲》還是打破了當時國產(chǎn)電影上映最長時間的紀錄,并獲得1935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jié)“榮譽獎”,是我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
廈門市民可知道,這部中國電影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帶有集美元素?漁輪“集美二號”參與影片拍攝,在船上的那些精彩鏡頭成為永恒。除了“集美二號”,上世紀70年代末,西安電影制片廠拍攝電影《血與火的洗禮》時,曾在集美航海學校的“育志”輪上取景。
在“船的展覽會”里,有一艘來自集美的漁輪
《漁光曲》通過漁民小貓和小猴家庭破產(chǎn)、流浪和死亡的故事,講述了貧苦漁民的悲慘遭遇,揭示了上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的矛盾沖突,引發(fā)不少觀眾的共鳴。
影片中出現(xiàn)了多種類型的船,有“皇宮似的郵船,樹葉一般的舢板,普通的大洋船,內(nèi)地的小輪,不大不小的內(nèi)河汽船,又笨又重的運魚船,又輕又巧的捕蝦船,成雙成對的紅頭船,成群成隊的拖尾船,機器捕魚船……”這部影片也因此被稱為“船的展覽會”。
在這些船里面,有一艘來自集美的“集美二號”。“集美二號”是陳嘉庚在1926年以5.8萬元價格向法國購買的新式漁輪,是集美航海學校的實習船,船重達274噸,是當時中國第一艘單拖鐵殼漁輪,亦是當時最大的漁輪。
1926年5月8日上午10時,“集美二號”抵達廈門,停泊在廈港亞細亞公司棧橋前方。9日一早,集美航海學校主任馮立民帶領首任船長張君一與臨時船長菲力士接洽。漁輪于10日接收,集美航海學校師生正式上船。
1927年2月,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和馬敘倫到廈大、集美調(diào)解“學潮”時,學校派“集美二號”專程護送他們回浙江。蔡元培、馬敘倫深受感動,以《贈集美二號》為題,各賦詩一首。后來,“上海集美二號漁輪公司”成立,陳嘉庚曾派鄉(xiāng)人陳希平負責打理。
在海上顛簸8天,有些人“粒米未進”仍堅持工作
1933年,“集美二號”參與《漁光曲》拍攝。此時,由集美航海學校畢業(yè)的朱文龍接任船長。導演蔡楚生曾記錄下在“集美二號”取景的過程。他說:“先得感謝集美第二號漁船船長朱文龍先生,純粹義務地對我們的熱心幫助和無微不至的體貼,使我們得在黃海中完成了機器捕魚的工作。出發(fā)赴黃海的一共是12個人。在離開上海一晝夜后,船開始進入了四望無邊的航線——那就是巨浪壁立的黃海呵!”
船在海上顛簸,蔡楚生幾次從床上掉下來。但12人中,只有他和另一人的情況相對好一些,其他人都嘔吐得厲害,“甚至連血都嘔出來”。蔡楚生堅持每天吃飯,有的人根本吃不下,但也堅持工作。8日行程中,有的人除了水,“粒米未進”,最后都要虛脫了。
8日行程中拍攝下的畫面,到最后電影放映時,只有兩分鐘左右。蔡楚生說,后來聽說朱文龍因為讓大家到船上拍攝,引起公司的誤會,只好辭職離開,這令他感到非常愧疚。
1936年秋,“集美二號”賣給上海吳淞水產(chǎn)學校;抗戰(zhàn)期間,接政府令,該船沉沒在海州港外,以阻止日本軍機進犯我內(nèi)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