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故鄉(xiāng)傾心小島 在這里看到幸福
鼓浪嶼筆架山的向陽坡面上,有四幢歐式別墅,建于百多年前,統(tǒng)稱為“楊家園”。楊家是島上的名門望族,子嗣眾多。
白樺,生于上世紀(jì)60年代,其母是楊家后人。鼓新路27號是母親的娘家,白樺在那里出生、長大。
彼時的鼓浪嶼,溫馨、靜雅、淳樸。黃昏散步,路遇鄰里,熱絡(luò)地招呼;不遠(yuǎn)處庭院,傳來悠揚(yáng)琴聲。“島上的鄰里十分熟悉,十幾個小伙伴常一起玩耍。”白樺從小就對拍照感興趣,“嬸嬸是記者,有一臺照相機(jī),每每回到鼓浪嶼家中,嬸嬸便會掛起床單當(dāng)背景,為島上人拍照。”這一幕,成了白樺童年時期印象最深的畫面。
上世紀(jì)80年代,白樺跟隨父母移民去了香港,從此,鼓浪嶼成為記憶中的故鄉(xiāng)。
但告別故鄉(xiāng)十余載,白樺與鼓浪嶼的情誼從未斷過。1995年,他回廈門投資辦廠,開始香港、廈門兩地跑的日子。
1996年,他大部分時間留在了廈門。有空了,就上島轉(zhuǎn)轉(zhuǎn),找找老朋友。從那一刻起,他與這座小島,再次緊密相連。

▲鼓浪嶼的舊貌與新顏

捐老照片助申遺 為琴島搭建橋梁
2008年,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開啟漫漫9年申遺路。也是那年,白樺回廈定居,同他一起回來的,有家人,還有上千張鼓浪嶼老照片。
他和許多申遺專家一樣,發(fā)揮各自所長,把上百張票證拿給專家組,有戶口本、養(yǎng)狗證,也有老別墅、家族合影。這些老照片,被白樺視若珍寶。
小小的鼓浪嶼,有上千幢老別墅,別墅后人大多旅居海外,白樺通過各種海外僑胞的關(guān)系,聯(lián)系上別墅的后人,搭建起僑民與鼓浪嶼之間的橋梁。
“楊家后人決定捐出楊家園四棟洋樓中最華麗的忠權(quán)樓,我身處廈門就幫忙四處奔波,全權(quán)代辦這件事。”白樺說,目前捐贈進(jìn)展還算順利。
對于白樺的付出,廈門市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工作領(lǐng)導(dǎo)小組辦公室表示感謝:“鼓浪嶼申遺成功,有您的付出和努力,在此深表敬意。”
申遺成功了,可白樺沒有離開鼓浪嶼,他加入廈門歷史影像研究會,繼續(xù)拍照、修復(fù)老照片。“這些老照片都是鼓浪嶼的寶貴財富……”
前不久,白樺還參與組建了一個微信群,群名叫“鼓浪嶼記憶”。群里都是老鼓浪嶼人,有的已旅居海外多年,但仍不忘這份故鄉(xiāng)情。“我們都深愛著鼓浪嶼,愛自己的家鄉(xiāng),無論身在廈門,還是遠(yuǎn)在異國他鄉(xiāng),都想為鼓浪嶼出一份力。”白樺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