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10月6日訊 據廈門廣電網報道 到集美上哪玩呢?40年前,廈門人能想到的似乎只有訴說著嘉庚故事的鰲園;11年前,杏林灣畔多了一處世外桃源園博苑;而現在,老院子、靈玲馬戲城、誠毅科技探索中心等一大批旅游景點和項目,推動著集美區(qū)進入了“全域旅游時代”。
40年前,嘉庚瓦、燕尾脊、紅磚墻、坡屋頂,是廈門人最熟悉的集美學村景象。坐落海邊的鰲園,以陳嘉庚先生的名義,承載著廈門獨特的歷史記憶和精神品格,與整座城市有著緊密的血脈關聯。
廈門陳嘉庚教育基金會監(jiān)事長 陳忠信:集美鰲園是陳嘉庚1950回國以后的首項工程,內容里邊包羅萬象,從科技,教育,文化,包括歷史等方面用圖來展示,整個鰲園的設計是一個繁體字圖書的圖字,到了里面就覺得上了一場生動的課。
改革開放初期,鰲園與日光巖、南普陀寺、胡里山炮臺并列為“廈門四大景點”。但是當時的鰲園,還只有海上的“圖”字部分一萬多平米,而現在人們所看到的嘉庚公園、嘉庚紀念館,則是1994年以后逐步擴建而成的。
廈門陳嘉庚教育基金會監(jiān)事長 陳忠信:1994年陳嘉庚誕辰120周年的時候,就建了后面的嘉庚公園,這里總共大約是3萬多平方米,陳嘉庚紀念館從2003年奠基到2008年完工,現在整個鰲園景區(qū)就差不多是14萬多平方米。
“只有鰲園一個著名景點”的旅游情況,在集美持續(xù)了許多年,直到2007年,園博苑的落成,讓“廈門西湖”的美景,再次吸引市民游客的目光。

廈門園林博覽苑旅游觀光處 韓光敏:廈門園林博覽苑是在2007年正式對觀眾開放的,為了舉辦第六屆中國園林花卉博覽會來建設的。當時就是開放了主展島,還有閩臺島、中華教育島、海洋島這些景點。
園博苑建成之時就以不同風格的園林文化打造“中國園林大觀園”,五個展園加上四個生態(tài)景觀島,組合成杏林灣畔的城市綠軸。與此同時,突破“一次逛完”的固定景觀,園博苑里主題花海、展館的布置會適應不同季節(jié)、不同節(jié)日,作出相應的變換,讓市民游客常來常新。近年來,景區(qū)還主動融入了城市濕地、環(huán)灣生態(tài)保護的建設。
廈門園林博覽苑旅游觀光處 韓光敏:2017年、2018年新增了很多新的內容,比如小火車的便民服務,還有觀鳥長廊。經過了11年的運營提升,廈門園林博覽苑可以說是實現了從展會,到城市公園和生態(tài)保護職能部門的一個轉變。
隨著廈門跨島發(fā)展步伐的加快,十八大以來,集美新城及周邊又新涌現出一系列城市演藝產業(yè)項目。以靈玲國際馬戲城、誠毅科技探索中心、老院子景區(qū)等為代表的“第三代景區(qū)”,不再拘泥于傳統的旅游觀光,而是打造旅游產品向深度定制、全方位體驗發(fā)展,使旅游產業(yè)更好融合發(fā)展。
華夏文旅廈門老院子景區(qū)總經理 劉鯤鵬:現在的旅游已經告別了傳統的走馬觀花的這種模式,景區(qū)要有內容、有特色,然后有靈魂,才能讓游客覺得不枉此行。老院子把閩南文化幾乎滲透到每一個細節(jié)當中,讓我們所有的觀眾在沉浸式體驗感官中,來學習閩南文化。
廈門靈玲國際馬戲城營銷副總經理 李源信:從游客的體驗上面,以前傳統的動物園也好,表演也好,很多的都是停留在視覺上面的。其實我們現在更多的著重點還是在互動體驗,還有一些延伸就是我們現在科普的研學營,研學營地串聯各個景區(qū),既有課堂的理論知識,又有戶外的這種實踐展示,給游客的這種體驗更加立體,更加全面。
協同推進的各個景區(qū)景點,做大了集美的“旅游蛋糕”。僅僅去年,集美旅游接待總人數突破1300萬人次,增幅全市第一。轄區(qū)處處是美景,也讓集美區(qū)“全域旅游”格局進一步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