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海滄區(qū)委宣傳部與廈門日報社合作,在“家訪”大型策劃欄目中特別設置的《耕讀海滄家風佳話》欄目,依然在持續(xù)進行。本周,我們走進兩個團結和睦的大家庭。
家庭生活中,矛盾和困難在所難免,而化解矛盾、渡過難關的突破口就在于家庭成員如何相互體諒、相互支撐。蘇家媳婦蔡絨花二十年如一日,做著家庭“黏合劑”,緊緊團結著一家十口人;一家之主王育明用實際行動陪伴、感染著后輩,讓他們浸潤在濃濃的愛中……從孝敬老人到關心孩子,從勤勞肯干到堅持不懈,這些海滄耕讀文化中的精華,始終影響著后代,被人們傳承、實踐著。
在海滄,這樣成員眾多的家庭還有很多,每一戶都有著自己的相處與團結之道??墒牵瑹o論其中的模式怎么變化,良好的家風始終是促成和睦家庭氛圍的關鍵。
海滄四代同堂大家庭 愛和感恩是傳家寶

本報記者(左一)和王育明一家合影。
主題詞:伴
●出鏡家庭:
王育明,海滄蘆坑村村民,77歲;妻子溫美珠,70歲;大女兒王文璇,50歲;二女兒王文君,49歲;三女兒王梅玲,46歲;四女兒王梅苑,39歲;三外孫林毅輝,29歲;大外曾孫女林馨,8歲,等等。(出鏡人員共28名)
●家庭地址:
海滄區(qū)蘆坑村361號。
●新愿:
希望女兒女婿、外孫們在各自的崗位上認真工作;外曾孫們平安健康快樂地長大,樂觀面對生活;自己可以帶著妻子多出門旅游,領略山水美景。
臺海網5月22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 偌大的院子里,擺開三張大桌子,吃早餐時,圍坐的大人和孩子們熱鬧地聊著天。在別人眼里,王育明可謂是真正的“大戶人家”――總人數(shù)達31人的大家族,已是四代同堂。兩棟緊挨著的大房子,加起來一共五層。王育明說:“這樣孩子們回來,隨時有地方住。”
身為大家長,王育明陪伴三代人成長,每個人身上都浸潤著王育明傳遞的愛與力量。
作為爸爸,王育明和妻子有四個女兒,大女兒王文璇一家及小女兒王梅苑一家都和他住在一起,另外兩個女兒也都住在同個村子里。“女兒們都樂觀向上,有擔當。”王育明樂呵呵地說,“老伴當家,大女兒是管家,多虧有了‘娘子軍團’,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條。”
客廳茶幾上,擺著一張全家的大合照。王育明的手機相冊里,每張照片都很特別:無論是翻拍的黑白照片,還是直接拍的彩色照片,都有一行他專門寫的批注,除了標上日期外,還寫著那一刻內心所想。
一張日期為1993年5月1日的黑白照片里,兩個年幼的外孫蹲在角落,眼淚汪汪。“兩個小壞蛋被鄰居投訴,正在接受‘盤問’。”王育明回憶道。
“我有六個外孫,年紀差不多大,那時候女兒們農事忙,外孫們都由我和老伴帶,”王育明說,“小男孩最頑皮了,整天闖禍。”最忙時兩人要同時帶四個外孫,這些搗蛋鬼不是和鄰居的孩子打架,就是和玩伴鉆進泥里,玩得灰頭土臉地回家。“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當時一天洗了30多件衣服。”王育明說。
發(fā)現(xiàn)三外孫林毅輝總愛和村里的小伙伴打架,王育明因材施教,直接讓他練習拳擊,不到一年,林毅輝便在全省的比賽中贏回銅牌。如今,林毅輝已成為方英劍跆拳道館的總教練。“外公從小發(fā)現(xiàn)了我的才能,他的一個決定改變了我的一生。”坐在王育明身邊的林毅輝搭著外公的肩,兩人就像好朋友一般親密。
正說著話,一群可愛的小女孩從院子外跑進里屋,圍在王育明身邊。王育明開玩笑地說,這些都是他的“小冤家”,也是他的“小軟肋”,“她們想買的東西不找爸爸媽媽要,都來找我。她們一撒嬌,我就沒轍了。”看著這些外曾孫女們,王育明和溫美珠覺得任重道遠,“每天老伴都要準備15個人左右的飯菜,我們還要負責將這些小家伙們喂得飽飽的。”
這是一個平凡的家,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但每一代人也都傳承著愛與感恩。這個人數(shù)還在不斷增長的大家族,還將在這種愛的力量和良好的家風中,和睦相處、團結在一起。
操持家務學干農活 海滄好兒媳串起三個家

本報記者(后排左一)與蘇國良(后排左二)、蔡絨花(后排左三)一家合影。
主題詞:孝
●出鏡家庭:
蘇國良,海滄區(qū)東孚街道鳳山社區(qū)居民,42歲;妻子蔡絨花,42歲;弟弟蘇國在,39歲;弟媳陳玉累,35歲;父親蘇水大,81歲;母親黃銀理,65歲。
●家庭地址:
海滄區(qū)東孚街道鳳山社區(qū)。
●新愿:
希望兩位老人健康快樂,孩子們茁壯成長,全家人平平安安,日子越過越好。
廈門網訊 (文/廈門日報 記者 羅子泓 圖/廈門日報 記者 林銘鴻) 在鳳山社區(qū)村道上,時常能看見媳婦蔡絨花帶著婆婆黃銀理散步的身影。嫁入蘇家近二十年,這個孝順善良的姑娘始終扮演著照料老人、體恤平輩、看顧孩子的角色,猶如“黏合劑”一般,串聯(lián)起足有十口人的大家庭。
“要嫁到海滄時,我什么家務都不會做,媽媽擔心我太辛苦,一開始沒同意。”1998年,因調動前往漳浦工作的蘇國良與當?shù)毓媚锊探q花相識相戀。當時,蘇家的經濟條件不好:倆兄弟在外打拼,年過六旬的父親在鳳山小學旁做點小生意,精神與身體狀況不佳的母親時常一個人待在家中無人照料。
“女兒哪能吃得了這苦!”了解到蘇國良家中情況后,蔡絨花的母親連連搖頭??珊髞恚先思疫€是沒拗得過蔡絨花,考慮到準女婿是個樸實上進的小伙子,這才肯對婚事松口。
結婚后,蔡絨花的生活從零開始。“我不會拿鐮刀,挑水時,扁擔還磨破了肩膀。”蔡絨花說,自己雖然不會做家務,卻愿意從公公那里一點一滴地學。很快,憑借著這股勤奮的勁兒,她學會了干農活,還能做飯洗衣,照顧好一家多口人的起居。
彼時,蘇家人還“蝸居”在破舊不堪的老房子中,房間地面高低不平,就連弟弟的婚房都是從公婆房間頂部用木板隔出來的。雖想過外出打工補貼家用,可考慮到家中的老人小孩需要照料,蔡絨花還是留下來全職打點家務,偶爾做點不需外出的手工活兒。
家庭事務瑣碎,照顧好婆婆,是一大關鍵。“她走丟過,自理能力也不是很好。”蔡絨花回憶道,由于婆婆精神方面有些問題,自己時常需要密切關注她的狀況,甚至幫她按摩、洗澡、剪頭發(fā)……一開始,漳浦和海滄的閩南話腔調有所不同,婆媳倆溝通不好,只能用手勢比劃。時間長了,交流慢慢融洽,婆婆也和蔡絨花親近起來,精神狀況好轉許多,人也變胖了。
全心全意操持家務,這一干就是二十年。“婆婆的衣服是中碼的,我能穿,她就能穿。鞋子是三十七、三十八的,我穿有點緊,她剛好。”如今,蔡絨花已將家中大小事務熟稔地記在心里。
在家中,蔡絨花好似“黏合劑”。丈夫和弟弟在外打拼,自己和弟媳全力保障后勤。六年前,家中經濟條件好轉,兄弟倆在村中蓋了兩棟一模一樣的二層樓房。雖然各自成家賺錢,但他們并未就此分家――這是蔡絨花的意見。她覺得,既然過上了好日子,大家就應該在一起,尤其要讓老人開心。于是,幾乎每頓飯,家中餐桌上都會滿滿當當?shù)刈谐蓡T。
值得一提的是,蘇家兄弟自小感情深厚,偶有拌嘴,但從來不吵“隔夜架”,蔡絨花與弟媳陳玉累之間也是如此。弟媳生孩子,蔡絨花全程陪同,旁人還誤以為她是婆婆;公婆同在醫(yī)院做白內障手術,蔡絨花負責照料兩位老人,弟媳就主動承擔起帶孩子、做家務的擔子。“我們分工合作,家務誰有空誰做。”陳玉累說,兩個小家庭非常親密,膝下四個孩子晚上有時還要求睡“大通鋪”。
記者拍全家福前,蔡絨花和陳玉累還拿起梳子,仔仔細細地給剛睡醒的婆婆捋了捋頭發(fā)。和睦的家庭總在細節(jié)里流露,良好的家風總在悄悄傳遞。
原文標題:【耕讀海滄 家風佳話】幸福家庭耕讀美 和樂家風情意真
原文鏈接:http://news.xmnn.cn/xmnn/2018/05/22/100366393.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