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滴辛勤的汗水、每一個踏出的腳步,都是為了讓每封信件、每個包裹準確抵達目的地。
肖梅濱和林榮偉回憶起兩年前的那封高考錄取通知書的故事。“當時信件上寫著龍頭路278號,可是龍頭路總共只有260多號。”林榮偉說,通知書因為門牌號對不上,無法送達。怎么辦?林榮偉開始尋找——每天下班后沿著龍頭路挨戶詢問,三天后終于有住戶認出:這是菜市場一位小販的孩子。等錄取通知書成功送達,距離報名截止時間只剩兩天。后來他才知道,孩子高考后感覺發(fā)揮不佳,填志愿時就胡亂寫了門牌號。
肖梅濱說,2012年投遞部來了一封錄取通知書,信封上寫著“中華XX號”,卻查無此人;整條中華路問遍了都找不到。全體郵遞員出動,在島上展開“地毯式搜索”,還聯(lián)系了派出所查詢戶籍,最終還是通過媒體幫忙才找到收件人——原來,收件人住在中華街道,填寫地址時未寫明“街道”。
“有許多類似的地址或收件人填寫不明的信件,我們找不到,派出所也查不到,按規(guī)定是可以原件退回的。”肖梅濱說,“但我們通常不愿意退件。每一封信件都很重要,在過去,遠方來信就是家人的牽掛,我們不愿意這份牽掛落空。”
一條愛心鋪就的郵路
奉獻愛心
關愛島上居民和遠方孩子
“做點力所能及的小事,收獲感動與溫馨,讓一成不變的郵路變得可愛起來”
肖梅濱的郵遞員生涯有十年。這十年間,那條一成不變的郵路就是他的整個世界——東起雞山路、西到康泰路、南至三一堂,再爬上高高的筆架山。
看著不變的風景,走著重復的郵路,肖梅濱遇到誰家要幫忙搬個東西、澆個花,甚至買個菜,他都會積極伸出援手。“給居民做點力所能及的小事,收獲的感動與溫馨,讓一成不變的郵路也變得可愛了起來。”肖梅濱說。
走上管理崗位后,肖梅濱開始推行“愛心郵路”。今年春節(jié)后上班的第一天,投遞部的員工們送完郵件,水都沒來得及喝一口,就立刻趕去看望住在鼓興路的空巢老人陳全忠夫婦,為他們送去大米、食用油、水果……陳全忠是個老中醫(yī),家中有個大花圃,種滿了中藥材。肖梅濱說,大家就從幫老人澆水、除草、打理花圃開始,漸漸走進了兩位空巢老人的內心。
后來,投遞部工作人員們再去時,兩位老人甚至開心地唱歌給他們聽。不僅是這對老夫婦,還有九旬高齡的許阿婆、家住福州路的王女士……諸多老人都得到郵遞員們無微不至的關照,感謝信寫來了厚厚一疊——信里這樣寫:他很好、很棒,我一天沒看到他來送郵件,心里就有一種失落感。
這條愛心郵路不僅鋪向老人們,也向孩子們延伸而去。2015年6月,鼓浪嶼投遞部曾與“廈外高二女孩”李晴合作,為福建五地市貧困學校募捐書籍。這些募捐得來的愛心書籍捐贈給莆田、寧德、三明、龍巖、南平等地的貧困學生——省內多地市郵政分公司共同攜手,開辟綠色通道,全部書籍從這里發(fā)出,免費遞送到學生手中。
肖梅濱作為思明區(qū)教委校外輔導員,常到中小學講課,通過宣講郵遞員的親身經歷和心路歷程,教小朋友們學會奉獻、幫助他人。
這條鼓浪嶼上的“愛心郵路”,正在越走越遠、越走越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