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嵩嶼碼頭游客掃描二維碼,關(guān)注“垃圾不落地”。

廈門兒童公園,小朋友吃完東西,自覺把紙巾扔進(jìn)垃圾桶。

志愿者們在海邊撿拾垃圾。
臺海網(wǎng)2月13日訊 據(jù)廈門晚報報道,“‘垃圾不落地’,我們的家園才能更美麗,這個寒假過得太有意義了。”昨日上午的海滄大道,海風(fēng)徐徐,春光明媚,海滄實驗中學(xué)初一學(xué)生宋佳欣和小伙伴們身著紅馬甲,手持垃圾夾,一路走走停停,專與散落在草叢、馬路、沙灘邊的垃圾“叫板”,一丁點兒的垃圾也逃不過這群小志愿者的眼睛。亮眼的志愿紅,成了無限春光下最耀眼的顏色,格外引人注目。
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在海滄,“垃圾不落地”的理念已滲透到各個角落;“垃圾不落地”,更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化作無窮的行動力,激勵著海滄人用實際行動守護著這座新城。
志愿者身體力行 做城市環(huán)境的維護者
時針緩緩地指向10點,昨日上午的嵩嶼碼頭,人頭攢動,游客如織。“‘垃圾不落地’,文明出行,文明旅游。”碼頭入口的愛心驛站旁,海滄兩岸義工聯(lián)盟的資深志愿者劉湘正在向游客倡導(dǎo)“垃圾不落地”、文明旅游理念。雖然年近六旬,劉湘卻精氣神十足,而她的這股熱情,也感染了不少身邊人一同參與進(jìn)來,就連陌生人也被她的堅持所感動。
文明是最美的風(fēng)景。來自浙江的游客陳女士被志愿者的熱情所感染,連忙喚來身旁的孩子,耐心聽志愿者講解“垃圾不落地”等文明理念,“這種形式很好,志愿者的善意提醒,讓大家自覺向不文明行為說‘不’,共同愛護家園環(huán)境。”劉湘告訴記者,如今她是全家總動員,祖孫三代一起當(dāng)志愿者,做“垃圾不落地”的踐行者和推行者。在她看來,通過自己一點一滴的努力,愛護家園環(huán)境、傳遞正能量,這種言傳身教是最好的家風(fēng)家教。
“我是小袋鼠,垃圾不落地。”在海滄,文明小袋鼠已經(jīng)成了家喻戶曉的文明使者,不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通過小手拉大手等親子互動形式,“義”起來倡導(dǎo)“垃圾不落地”。海滄兩岸義工聯(lián)盟還制作了“垃圾不落地”專題H5頁面,通過生動的頁面展示,向人們介紹“垃圾不落地”、垃圾分類等理念,做海滄城市環(huán)境文明的維護者。



